● 賴祥蔚/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公視電視劇《茶金》因為演出陣容堅強、4K高畫質呈現出相當考究的視覺設計,引起許多關注,四萬元換一元的真相,最近更是引起很多討論。製作團隊強調靈感源自於真實歷史事件,原型是北埔望族姜家後裔的姜阿新;當年的通貨膨脹與幣制改革,確實值得還原。
公視2021年推出史詩級的歷史劇《斯卡羅》,當時就引起各界對於歷史真實的討論。期待歷史劇完全符合史實,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斯卡羅》的上映就已引起各界對於歷史真實的討論。(圖/公視提供)
歷史劇的任務是引起大家對真實歷史的關心,畢竟不是紀錄片,只要做到大框架符合歷史即可,約定俗成的可接受尺度是一半歷史、一半虛構。如果觀眾把《茶金》等歷史劇完全當成了歷史,恐怕是無奈的美麗錯誤。
姜阿新本姓蔡,入嗣成為北埔開墾者姜秀鑾的六代孫。姜秀鑾是粵籍(廣),他與閩籍(福)的周邦正在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合組「金廣福墾號」,以武力驅走賽夏族原住民,開墾北埔等三鄉鎮。如同原住民詩人莫那能所說,漢人的篳路藍縷,卻是原住民的顛沛流離。
茶葉盛世興衰史
日治時期,姜阿新曾赴日就讀明治大學,回台後擔任北埔庄長田中利七的助役(秘書),跟日本官員關係良好。當日本積極拓展茶葉外銷時,姜阿新就成為三井農林會社的重要合作對象,加速其事業發展,一度擁有林地五百甲。後來新竹州整合各茶廠,在昭和16年、西元1941年成立的竹東茶業株式會社,就是由姜阿新擔任社長。
▲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重現1950年代台灣最大茶葉公司盛況,刻畫一名客家女兒獨力撐起家族事業的故事 。(圖/公視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茶葉外銷巔峰之時,雖然帶來豐厚收入而有「茶金」之稱,但是根據姜阿新女婿廖運潘出版的回憶錄,當時台灣茶葉產量只佔全世界產量的1.3%,出口量只佔全世界產量的2.2%。
姜阿新的茶業盛世,相當程度仰賴日本的扶持,戰爭結束後的前幾年,因為南洋與印度等地的茶業還未恢復,台灣茶葉仍然維持一小段時間的繁榮,等到東南亞茶葉開始外銷,台灣茶葉立刻遇到了有力競爭。更何況,姜阿新很早就發現,當時台灣的茶菁原料品質,不如印度、錫蘭等地。
前述的世界茶業市場結構是外在的威脅,廖運潘在回憶錄指出,姜阿新的內部問題則在於財務管理與人事管理。
首先,財務管理的部分,姜阿新以為國民黨政府絕對無力處理通貨膨脹,所以大膽借貸,也獲得暴利,儘管借款多、利息高(月息高達18%),但因為通貨膨脹,以高利貸款買下兩間房子,後來賣掉一間即可償還,可見勇於操作財務槓桿。
他沒想到國民黨政府很快控制了通貨膨脹,龐大的利息負擔因而壓垮了已經陷入了外銷困境的茶葉王國。除此之外,姜阿新用人不察,沒有監督機制,內賊盜賣嚴重,也是後來失敗的重要原因。
▲時代劇「茶金」因劇本史實爭議引發輿論討論。(圖/myVideo提供)
通貨膨脹的原因,一來是日本總督府在戰爭後期已經嚴重透支,但靠著配給制度,讓問題暫時不爆發;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權貴初期表現太糟糕,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對通膨問題沒有完全了解,不但概括接受日本總督府發行的台灣銀行券,而且對通貨膨脹提不出解決方案;還好嚴家淦及時推行幣制改革,發行以黃金為本位的新台幣,並且用當時的真實購買力來決定四萬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逐漸控制通貨膨脹的問題。
如果姜阿新當年能看出通貨膨脹的嚴重,以及後來的幣制改革會成功,即使在亂世,他的事業未必會受到這麼大的衝擊,可惜他誤以為通貨膨脹不會很快獲得解決。
▲《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是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靈感原型。(圖/聯經出版提供)
《茶金》電視劇的貢獻,在於引起大家對真實歷史的關心,但劇情不能當成事實。想知道真實歷史,建議參考廖運潘出版的專書與回憶錄及歷史學者吳學明編著的《姜阿新與北埔》。
熱門點閱》
► 楊穎超/返鄉之路遙遙 遠東被罰後 兩岸還是合作讓台商回家過年吧
► 藻礁公投》邵廣昭/興建三接=破壞藻礁?拼環保不顧社會經濟 亦難永續發展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