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智/勤訓精練,一槍在手,刺擊砍銳不可擋!

▲▼前陸軍步訓部體育組上校組長張博智,表演刺槍術,犀利的動作展現上刺刀的軍魂。(圖/張博智攝)

文/張博智/前陸軍步訓部體育組上校組長

總有人好奇國軍刺槍術源自何處?看看日本槍道不衰,有人歸諸源於日本。

其實,國軍刺槍術教則開宗明義:我國刺槍術係擷取日式踏步之特長、美式托擊之優點,並融合固有槍法刺防編組而成。

國軍刺槍術的確與日本脫不了干係,但說「源起」則有商榷之餘地。

刺槍術是近戰戰技,國軍建軍之初,與日本頗多糾葛,將領留學日本或日人應聘教習,刺槍術與其多所牽扯自不在話下,但不能說成日式刺槍是國軍刺槍的源頭。

▲▼前陸軍步訓部體育組上校組長張博智,表演刺槍術,犀利的動作展現上刺刀的軍魂。(圖/張博智攝)

國軍刺槍術的根源,個人淺見,應是傳統槍術。

軍隊教陣,以簡單實用為要,新編刺槍術更是著眼於此,以刺擊砍兩端攻擊為主,而在刺、踏步、教習型態上頗受日式影響,或許這也是源頭誤認的主因。

我國有槍術的優良傳統,槍術更是軍武教戰的課目,新編刺槍術教則引日式為師,雖然可取,卻也自損。

爾後,隨著彼興我衰的消長,加上軍隊教練長年止於團體刺而不尚對刺,常陷於形式的窠臼,漸失戰技之本質,甚且遭人詬病無用,兩相對照,更有自慚形穢之感,而自甘人之牛後。

無可諱言,國軍刺槍術確有日式之移植,卻不宜稱其為我刺槍術之源頭。

論及美式劈刺托擊為我所效用,其實也有可議之處,兼槍帶棍,兩端攻擊,長短兼施,本為槍法所有,與其說取法乎美式,不如說是汲取槍法之本然。

▲▼前陸軍步訓部體育組上校組長張博智,表演刺槍術,犀利的動作展現上刺刀的軍魂。(圖/張博智攝)

究竟,固有槍法自戰陣考驗蛻變,豐富多元、洗鍊實戰,應足以提供現代刺槍術研、編、用所需之養分,然揆諸編成之教材並不能顯示槍法之精妙,反有「雜陳」與「簡約」之狀態,又在教育訓練、測驗競賽施行多年之後,更不見具體檢討策進之興革作為與成效,反而有「每況愈下」之傾向。

其之所以,原因有幾:

一、軍隊訓練欠務本務實,未曾確立與堅信刺槍戰技之主要與重要性,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甚至倒果為因,以錯教、亂練、少訓而形成的結果歸因其為落伍無用。

二、缺乏勤學勤練、積極進取、專精專業敬業的師資與傳承。

教槍不練槍,師父學藝不精,入門引進錯的路徑,積非成是、積弊成習,訓練成效不彰之外,更坐實刺槍無用的批判。

▲▼前陸軍步訓部體育組上校組長張博智,表演刺槍術,犀利的動作展現上刺刀的軍魂。(圖/張博智攝)

三、訓測賽的施行策略與目標主從錯置,未能以對刺為核心,綱舉目張提綱挈領,一舉多練——練力、練技、練膽、練心、練指揮,從而提升體能、精進技能、鍛鍊心能、磨礪智能、開發潛能,卻長年止步於團體刺、基本刺的形式與範疇之中,無法充分發揮吸引參與、激勵學習、增長訓效、強化戰志、厚植戰力基礎的附加價值與達成所望目標。

追溯刺槍術源頭,就我而言,並不重要,甚至不必要,與其探究源頭,不如檢討現況策勵將來。

不論刺槍術源自何處、成分為何,都無足輕重,重要的是怎麼教、如何學、練得方式。

說得天花亂墜卻怠於教、疏於學、一天打魚多日曬網,即使是素有優良傳統的武藝戰技也終必沉淪,刺槍戰技的興衰、起伏、進退的關鍵不在說甚麼,而在做甚麼。

武藝要奉行,孜孜不倦。

戰技更須力行,勤訓精練,刺槍術既是「殺敵保命技」尤其不能例外。

日日的槍、一輩子的槍,古有明訓,力行為上,精練為要,持恆為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