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詩璧/專題報導
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1年第二季統計數據,全台老舊房子光是30年以上的就佔了50.44%,也就是說每2棟建築物就有1棟是老宅,更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法規也忽略「生活居住權」,很多長者房子住久了有感情。以台北市的南機場整宅來看,該區正努力推公辦都更2.0,老住戶說雖然房子太小,又常漏水又窄,但他們不想離開南機場,希望能等到都更那天。
▲南機場整宅二期住戶林炳榮提到,只要下雨屋內屋外都會漏水。(圖/記者陳詩璧攝)
「這邊漏,那邊也漏,裝這個就是接水用的。」南機場整宅二期五樓住戶林炳榮,今年71歲,他從17歲入住到現在,已經整整54年,他跟大多數原住戶一樣,是在台北市都市開發時期,跟父母一起搬進南機場整宅,
「當時10坪大的房子塞了2大5小,一共7人,小孩們全塞在這間不到4坪的房間,男生睡上層,女生睡下層。」林炳榮說,當年他們不覺得擠,而是開心住進全台北第一座有沖水馬桶的大樓。
只不過,民國57年建造的南機場整宅,住了30年後,屋況開始走下坡,他們時不時要弄防水設備,小針美容等,只要能做到的他們都做,為得是住到可以都更的那一天。
林炳榮說,自己從念書、當兵、結婚、生子、娶媳婦到當阿公都待在南機場,父母離世後,買下隔壁8坪打通成18坪的房子,一家三口還是有點擠,「家人從小生長在南機場,離不開也沒想過要離開,原地都更是訴求。」
▲南機場整宅第三期,住戶把衣物晾走道。(圖/記者陳詩璧攝)
▲南機場整宅是全台首座有沖水馬桶設計的大樓。(圖/記者陳詩璧攝)
南機場整宅分成一、二、三期,坪數分別為8坪、10坪、12坪,總戶數達2107戶,一期是飛天旋轉梯設計,二期與三期是「回字型建築」,二期地下室還有市場。當年成立時是附近唯一一座室內市場,風光了10多年,攤商開始外移。
無論是一、二、三期,歲月都在南機場整宅留下痕跡,以二期為例,只要下雨,走廊室內都會滴水,另外,因為室內坪數小,住戶的東西都堆疊到走廊上,消防安全是隱憂。
▲南機場整宅外觀老舊破損,當時風光一時的旋轉樓梯設計,如今滿是龜裂痕跡。(圖/記者陳詩璧攝)
至於隔壁的南機場三期整宅,光是樓梯就有鋼筋外露的狀況,主委俞肇忠說,曾經想把其中一座樓梯改建成電梯,礙於現行建築法規而無法施工,「四樓有住戶身體不好,已經有2年沒走下樓梯。」;另一名二樓住戶說,「樓梯的水泥沒有去扳開,要是一扳就會垮下來。」
▲南機場整宅樓梯龜裂。(圖/記者陳詩璧攝)
俞肇忠表示,其實絕大多數的住戶都想都更,因為房子住了20、30年後開始出狀況,台北市從黃大洲擔任市長以來,每次選舉,都更議題都會被候選人拿出來當政策,等選完上任,事情卻還是沒有解決,「市府應該要端出更適合居民的牛肉,像是放寬容積率,這樣才會有效拉高同意都更的比例。」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楊重信則是試圖從法規修整著手,他提到,現有的法令明文規定「容積比例」,接下來就是要按照都更條例走。楊重信坦言,這很難突破,建議市府朝專案方式進行。
不過,他認為最優先處理的,應該是更新地區全面調查,分成危險和不立即處理區,由中央下令負起監督責任,要求地方政府辦理,雙方合作下才能更快速推動,「中央跟地方把可用的公有地資源拿出來,聯合在一起,照顧的層面自然比較多,住戶配合度相對的會提高。」
▲南機場整宅很多住戶都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對南機場有感情。(圖/記者陳詩璧攝)
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曾梓峰認為不是每個老舊宅,都只能走拆掉蓋大樓這條路,以南機場來看,一期的旋轉樓梯是當時的建築特色,要是留下來好好維護,改善內部結構和拉皮,讓居住品質變好,是把文化保存下來的方法。
一次看懂 全台「城中城」大追蹤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