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歲青少年開打第二劑BNT。(示意圖/記者黃孟珍攝)
記者張乃文/整理報導
我國12至17歲青少年原定僅先施打第一劑BNT疫苗,但隨著國際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也決定讓青少年完整接種。指揮中心也規劃各地方於20日起開始施打,但部分縣市今起就會開打,基本上只要整備好就可以。不過,第二劑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機率較第一劑高,讓不少家長憂心,《ETtoday新聞雲》也整理7項QA,提供參考,好能提前做準備。
台灣12~17歲青少年BNT接種因副作用疑慮,導致第二劑接種日期一延再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拍板決議完整接種,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最早開打會在12/16,包括台北、台中和宜蘭,12/17有苗栗與南投,其餘縣市則在12/20之後。接種除了同樣會由家長簽署同意書外,時間間隔部分建議要達到12週以上。
Q1:12~17歲什麼時候可以施打?在哪打?
A:莊人祥表示,目前知道最早是12/16,大部分都是12/20之後,包括台北、台中和宜蘭是12/16,苗栗、南投、新北是12/17,其他都是12/20以後開打。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安排於校園接種。教育部也發函,盡量避開期末考、修業式、學測、寒假等重要行程。
Q2:若不想現在就打,之後一樣可以在學校施打嗎?還是要自己預約?
A:指揮中心表示,具接種意願但無法於指定日接種之學生,學校提供接種通知單,請家長 (監護人/關係人 )至 「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 進行意願登記,符合預約資格者或收到簡訊提醒即可預約,免費接種新冠疫苗 。完成接種後將通知單回條提供學校進行記錄,以掌握學生接種情形 。
Q3:哪些人不適合接種BNT疫苗?
A: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而使用疫苗或藥物本來就屬於可能有高過敏反應者,要特別注意,並向醫師諮詢,像是盤尼西林類、海鮮過敏史等,都一定要留意。
▲若接種疫苗後,出現呼吸不順、胸口像被東西勒住或綁住時,就要注意了。(示意圖/記者游瓊華攝)
Q4:接種BNT疫苗後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
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Q5:施打BNT後若有心包膜炎或心肌炎,會出現哪些症狀?
A: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成員李秉穎提醒,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心包膜症狀應立即就醫:包含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運動耐受不良(如走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暈厥(昏厥)。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分享,根據美國研究,心肌炎大部分發生在打完後的前五天,「是重要觀察點」,平均落在第二天出現,假如孩子真的不舒服,不要勉強,此時要做的是觀察他們的不適情況是不是跟平常相似,例如:有些呼吸道過敏等經驗,跟過去發作時相比,只要跟以前感覺不太一樣,最好送醫檢查,這種時候即便是擴大認定,也都是可以接受的,醫療院所一定會做詳細檢查。
心肌炎出現的症狀可能是胸痛或心悸,柳朋馳具體形容,基本上以「吸氣不像以前呼吸那麼順暢」、像被東西勒住或綁住,無法進行正常的胸廓擴張,吐完氣甚至像是有東西壓在胸口,就要開始留意了。醫師提到,心悸的部分有時會像是「小鹿亂撞」,或感覺得到「心臟在撞擊胸壁」,可算得出跳動幾下時就要稍微注意。
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補充,監測自己心率最簡單的方式是,用二指神功輕鬆放在手腕的兩條橫線或頸動脈上,約一分鐘的時間,若覺得心臟忽快忽慢、或有時候掉一拍就要注意了,且正常情況下是每分鐘約60至100下。
莊人祥也說,若有急性胸痛或呼吸急促、心悸等反應發生務必就醫。
Q6:接種BNT疫苗後要注意哪些事情?
A: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Q7:打疫苗發燒可以吃什麼舒緩?
A:藥師段方琪表示,可服用普拿疼來緩解打疫苗的不舒服,但要注意普拿疼有4種不同類型,包括「一般錠、加強錠、速效錠還有普拿疼伏冒」;如果買到「普拿疼伏冒」,就不太合適,也建議大家施打疫苗後,有出現不適再服用,且服藥後要注意不能喝酒,以免有傷肝疑慮。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