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啟用,開啟再生粒料與藝術文化結合里程碑。(圖/記者游芳男翻攝,下同)
記者游芳男/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於12月15日下午13時30分許,利澤焚化爐教育園區內由宜蘭縣長林姿妙主持焚化底渣資源再生廠及公共藝術設置揭牌儀式,讓縣民見證再生粒料與藝術文化結合里程碑!
宜蘭環保局表示,位於利澤焚化爐教育園區內之「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與海岸線防風林平行,建築物由黃聲遠建築師設計,這棟建物甫榮獲全國建築師公會築師公會頒發環境關懷特別獎,建築理念係以沙丘形象建構出圓弧形外觀,屋頂東側為藍色代表太平洋,西側為鐵灰色代表群山環繞,內部無樑柱空間,方便生產線彈性應用;此外,更將使用年限後的拆除再利用也考量在內,朝向兼具環境保護、地理人文與永續利用的環境教育場域邁進。
利澤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廠內底渣篩分設備設計年處理底渣量為3萬3千公噸以上,前處理程序包括人工撿拾、4種粒徑篩分、循環式破碎、5段磁選篩選(回收鐵金屬)及渦電流篩選設
備(回收非鐵金屬),廠內並且設有貯存區熟化焚化再生粒料,底渣篩分後轉身成為再生粒料,可以作為水泥生料、道路級配摻配料投身成為循環經濟生力軍!
揭牌典禮中邀請到亞洲第一「沙手」-國際級沙畫大師莊明達,在再生粒料處理效能全國特優之「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內,與宜蘭在地發片歌手陳星宇發表為宜蘭創作之歌曲及浮弦樂團現場演出,其中國際沙畫大師莊明達,透過其作品演繹如何將再生粒料投身循環大軍之過程,也是全台首次底渣處理以沙畫文化呈現之藝術創作,如同永續循環生生不息,於美麗蘭陽平原上一一展現生命力。
▲名為「五公噸的垃圾」公共藝術。(圖/記者游芳男翻攝,下同)
另外,在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北側設置了一座公共藝術,作品名稱為:「五公噸的垃圾」,其設計者為李偉晟及王千華藝術家,其設計理念描述垃圾與底渣之間的體積關係,焚化處理後的垃圾會留下約15%-20%底渣,等同每日焚化600噸垃圾可產製120座「五公噸的垃圾」公共藝術。作品試圖以再生粒料與垃圾的對比,以及磨石子工法表現再生粒料的剖面,展示垃圾在日常生活較難以看到的一面,並期待透過藝術創作,喚起大家重視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此外,環保局並於活動現場設立環境教育互動體驗區,透過闖關活動讓參與活動之利澤國中師生,利用動畫與體驗活動傳達與學習更多環保新知,落實並深耕環境教育體驗園區互動之精神。
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焚化底渣經過篩分後,搖身一變可以成為水泥生料及公共工程的建材替代原料,宜蘭縣公共工程可多方善加使用篩分廠生產出來的優質粒料,賦予底渣新生命,一方面可降低處理底渣的財政支出,一方面也達到減少碳排放量與達成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目標也歡迎民間業界多加採用。
而除了焚化爐原本既有的環境教育參觀動線之外,現在又多了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及公共藝術的設置,環保局也一併規劃完整的環境教育參觀廊道與展示,讓利澤焚化綠能園區環境教育加入新角色,透過藝術與文化新創結合更具教育意義,共同體現宜蘭縣多元文化教育之價值,創新宜蘭好生活。
更多熱門新聞
►他曾經被稱暖警...宜蘭警誆2老人77萬 貪念換來10年徒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