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決戰公投,總統蔡英文致詞。(資料照/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面對國民黨力推的四項公投落幕,在總統蔡英文下達動員令下,從近60天前全面落後的局勢成功逆轉,寫下「四項完封」的成績。事實上,四項公投攸關台灣未來經貿佈局、能源轉型,以及環境空汙議題,今天的結果確實讓產業、財經界,甚至多數環團鬆一口氣,蔡英文可說是成功粉碎台灣經貿、產業邁向世界的障礙。
由於公投本身是「對事」,而非「對人」的選舉,少了情感與激情層面,因此起初評估在投票率上,本來就會偏低;導致在藍綠陣營方面,就更仰賴基層動員的能量。
回顧投票前這段時間,民進黨在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遭到罷免之後,蔡英文指示明確,定調這是「對事不對人」的一場公投,攸關執政品質,以及台灣未來發展,下達全黨動員令,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桃園市長鄭文燦等人都將士用命,賴清德完成106場說明會,蘇貞昌更也超過70場大型演說;基層黨公職也不遺餘力,接連舉辦大小場的說明會。
反觀藍營方面,國民黨從本來主張的四個同意,突然間轉為其中兩項是國民黨主推同意,但核四重啟與三接採尊重態度,被外界認為藍營態度舉旗不定;而藍營執政縣市也就核四、三接等議題不是不願表態,就是釋放曖昧態度。
綠營人士指出,國民黨中央態度反覆飄忽不定,縣市首長立場不一的困境下,基層勢必無力動員;而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三接藻礁、反萊豬等議題,攸關台灣對外經貿佈局、產業發展,因此在「經濟藍」方面陷入高度恐慌,甚至在最後一週紛紛出面表態「四個不同意」,這也是藍營動員不力的關鍵之一。
綠營人士指出,在這次全黨下鄉全力舉辦說明會的過程中,也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蔡英文執政下的成果,到第一線與國人報告,好比蘇貞昌在演說的過程中,從他上任成功抵禦「非洲豬瘟」、率領行政團隊守住疫情防線,建立口罩國家隊,同時也在國際急需口罩之際,拍板啟動口罩外交,成功在台灣急需疫苗時,國際友人紛紛對台灣伸出援手。
該人士說,更貼近台灣人民生活的,則是政府逐年加薪、育兒津貼、長照政策的落實,從小孩照顧到老年人;而經濟表現上,更是創下11年來新高,股市達1萬8000點,政績亮眼備受國人肯定。
至於被外界視為最難防守的「反萊豬」公投,綠營人士說,蔡英文自上任以來,就喊出台灣要走出去,要打國際盃以來,近年國際聲援、挺台的力道越來越強勁,這也讓國人認知到,台灣在國際經貿佈局至關重要。
事實上,倘若逐一分析四項公投對台灣未來局勢的影響,就可知道本次四項公投背後,確實與台灣經貿、產業發展、能源轉型等議題息息相關。首先,在「反萊豬」方面,排除台灣已經開放9年的萊牛,以及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台灣經貿至關重要的,則是近年台美關係已寫下40多年最佳的紀錄,今年美國又宣布重啟TIFA,成為台美雙邊經貿對話的重要平台。
另外,由於CPTPP是具有高度標準自由貿易協定,因此本次「反萊豬」的公投,也被國際視為,台灣能否拿出決心克服困難,是否願意打開市場,並遵守國際規則的依據;站在台灣要拓展國際經貿佈局的立場,此一公投成為台灣是否要擺脫被孤立的重要佈局,攸關台灣半導體產業、電子產業,以及許多傳統出口產業,是否可以突破關稅、非關稅障礙。
在「三接藻礁」公投案,公投主文雖載明「保護藻礁」,不過其實從馬英九政府時代至今,蔡英文政府已經將開發面積減少9成,並推出「外推」方案,將對藻礁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由於公投提案方也未載明三接遷移,要遷移至何方?倘若是台北港,在新北市的居民也難以同意,且遷移過程對藻礁危害更大。
至於三接藻礁背後,攸關產業發展與能源轉型的關鍵在哪?事實上,台灣能源轉型的佈局,規劃由天然氣替代燃煤,倘若天然氣接收站沒有辦法順利完工,同時又要支撐台灣產業所需用電,好比「護國神山」台積電,必須仰賴中南部火力電廠,反而要多燒500萬噸煤,對於空污的危害更甚。
在投票前一週,就有外媒揭露,台積電高層幹部表示,本次公投案,憂心未來供電穩定的議題;同時,台灣工具機、機械工業大老紛紛跳出來表達憂心,除了指向工業發展,也同步憂心反萊豬對台灣的危害。
在重啟核四的公投上,除了座落在地震斷層帶上,從車諾比到福島核災,都見證了核災對於人民永久性的危害;綠營多次強調,核四機組老舊,供應商已解散,若要重啟得耗費鉅資與10年以上時間,更別提台灣內部也沒有縣市願意處理核廢料的問題;因此,對於綠營而言,重啟核四議題本身就是假議題,自始至終核四都「不可能」重啟。
最後,有關公投綁大選,從2018年公投綁大選的經驗,一邊投票一邊開票,長長排隊投票的人潮,讓民眾怨聲載道,這反而是剝奪許多想要投票民眾的權利;此外,由於大選是「對人」的選舉,有情感與激情的元素,在激烈選戰過程中,反而容易讓人民難以就「對事」的公投議題冷靜思考,而不論是對提案方或政府單位,都難以好好論述。
至於所謂「公投綁大選」能夠增加投票率的說法,事實上攤開台灣史上4次公投的結果,公投綁大選的投票率並不會提高,反倒是公投的結果,會因綁大選更容易受到政治性介入所影響。
自2004年1月公投法立法通過後,台灣分別在2004年3月20日、2008年1月12日,2008年3月22日及2018年11月24日,舉行全國性投票。
首先,台灣第一次全國性公投舉行,是在2004年3月20日,有兩個公投案,分別是「強化國防」和「對等談判」公投提案,主要是由扁政府提出的「防禦型公投」,公投日與總統大選同一天,當時以國民黨為首的在野勢力,如趙少康、陳文茜,痛批陳水扁想利用公投來拉高他的總統選情,甚至發起全民拒領公投票。
在國民黨發起拒領公投票之下,根據當年的公投結果,「強化國防」的投票率是45.17%,「對等談判」的投票率是45.12%,兩案皆被否決。
接著,台灣第二、三次的全國性公投於2008年1月12日、3月22日舉辦。在1月12日兩項公投案是「討黨產」與「反貪腐」,綁立委選舉同一天投票,3月22日兩項公投案是「台灣入聯合國」、「務實返聯公投」。
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質疑公投綁大選,公投會亂大選、會毀大選,針對這兩次公投,決議發動拒領公投票,並主張公投與大選分開,這四個公投案的投票率,分別是「討黨產」26.34%、「反貪腐」26.08%、「台灣入聯合國」35.82%、「務實返聯公投」35.74%,四個案都被否決。
隨後,第四次的全國性公投,是2018年11月24日舉行,因2017年公投法修法,大幅下降成案與過關門檻,於是2018年,國民黨利用大量公投提案綁大選,造成當時投票大排長龍、邊開票邊投票等亂象,也造成國民黨台北市長丁守中不滿選舉結果,提出選舉無效訴訟。
儘管2018年十個公投案投票率為54至55%,是台灣舉辦全國性公投以來最高,那次公投結果,卻因國民黨以配票單方式進行政治動員,以國民黨主推的幾項公投,如反空污、以核養綠、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民法婚姻限定一男一女等得以通過;反觀,其他非國民黨主推的公投案,如以民法保障同性婚姻、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明定入法等被否決不通過。
總體而言,公投綁大選的投票率,並不會提高,反倒是公投的結果,會因綁大選更容易受到政治性介入所影響,尤其是2008年四項公投,都因為國民黨與在野勢力發動拒領公投票,投票率只有兩成到三成多左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