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集團11月被中國制裁後,不少台企也提高了警惕,紛紛考慮是否要改變未來的商業決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葉睿涵/編譯
遠東集團11月在中國經營的企業因違規違法,被中國處以罰款及追繳稅款約4.74億元人民幣(約台幣20億),並收回其中一家企業的閒置建設用地。後來,有中國官員透露,遠東集團被制裁的原因,與該企業長期在選舉時為民進黨捐贈大額政治獻金有關。
彭博社報導,隨著事件發酵,中經院經濟學者楊書菲表示,「許多企業在看到遠東的遭遇後,開始擔心被中國政府刁難的風險將會增加。」越來越多的台企也抱怨,中國的商業環境已今非昔比。過去,中國政府為了吸引海外資本,祭出多項土地交易、稅收優惠等誘因,廣納一批西進的台企,然而現在不少台商卻面臨競爭加劇、勞力成本激增的挑戰。
▲經濟部長王美花證實,遠東被開罰後爆發了一波台企回流潮。(圖/記者屠惠剛攝)
台灣經濟部20日指出,由於商業環境出現變化、中美衝突加劇、技術戰爭持續等因素,台企在陸的投資持謹慎態度。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證實,在中國開罰遠東企業後,台灣確實爆發了一波台企回流潮。台灣政府也開出誘人的條件,提供補貼與支持,讓台企逐漸把部分資金放回台灣,並在過去3年承諾投資超過540億美元(約新台幣1萬5000億元)。
台企在中國的投資減少後,也有部分企業改為走向國際,在其他地區擴張。台積電最近宣布,該公司將在明年赴日設廠,而台積電等公司2021年對美、日等國的投資也高達123億美元(約新台幣3420億元),連續6年超過對陸投資的金額。
▲鴻海集團在中國的投資上億。(圖/翻攝自鴻海官網)
然而這樣的投資金流轉向,並不代表兩岸的所有貿易馬上就能脫鉤,因為為蘋果公司製作iPhone零組件的鴻海集團已在中國投入巨額資金,因此任何改變都將會緩慢發生。楊書菲指出,台灣企業不會立刻就退出中國,不過它們會保持低調,並在決策時考慮更多的非經濟因素,逐漸將事業版圖轉移至東南亞和印度等地。
雖然台灣的對陸出口成長速度難以和歐美等地相媲美,而且許多被賣到中國的貨品可能會被再次組裝成其他產品再出口到其他國家,但中國依舊會是台灣貨物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這種轉變可從台灣對美國出口訂單增加、來自東南亞訂單增加看出,而且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台商正將工廠遷往東南亞等海外國家。
彭博社認為,雖然疫情的爆發減緩了這些轉變,但隨著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兩岸緊張關係加劇、台灣政府鼓勵台企返鄉等因素,台企逐漸與中國脫鉤的趨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