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隔天,她想起自己有一場馬拉松,21K沒人加油,照樣靠自己跑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曾彥菁 Amazing
摘自/悅知文化《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週末下午,與姊妹來了場「東京白日夢女」式的午茶約會,三人好久沒更新自己的近況,一見面就聊個沒停。
談到必聊的感情話題,C說到了上一段感情,我們問她當時是為什麼分手?
C轉著靈動的大眼,緩緩平靜地說出:「其實是他主動提的,就是⋯⋯他沒有這麼喜歡我。」
C和前男友只交往了三個月,當時遇上了C的家人生病,常常需要跑醫院看顧,加上遠距離無法天天見面,沒有時間培養的感情越來越淡。等到C的家人狀況穩定時,男生主動提了分手,誠實告訴她其實沒有這麼喜歡她,兩人和平協議後確認分手,那天給了彼此最後一個擁抱後,C轉身忍不住開始落淚。
C還記得分手的隔天自己有場馬拉松比賽,前男友以朋友的身分跟她約定,還是要好好去跑完。「我大概是史上最可憐,分手隔天還要去跑馬拉松的悲慘女子吧!」她這樣想著,然後隔天一早,帶著哭紅的雙眼和脆弱的自己,套上粉紅澎澎裙,在微雨的清晨中,很努力很努力地跑起人生中的第一場馬拉松。
那一路21K,她想起了很多很多,關於他,還有她自己。有時告訴自己他不是對的人,有時又想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一邊跑著還用力提醒自己,不行不行,情緒不可以太激動,現在還不能哭,前面還有漫漫長路啊。就像人生的路也很長,繼續撐下去啊!
一路心痛掙扎,靠著意志力撐住後,終於她陪自己完成了這場比賽,歷時兩小時十五分。她才發現原來沒有誰的加油支持,自己一人仍能做到,原來,她也可以是自己的力量,最忠實的支持者。在終點線前她默默流著淚,和汗水、雨水混在一起,為了逝去的戀情,也為一個嶄新的,更堅毅勇敢的自我。她傳訊告訴前男友自己辦到了,希望在最後的最後,留給他一個瀟灑帥氣的背影。
最近這些單身的日子,她開始「跟自己約會」,偶爾一人看場電影,午後去咖啡廳看書,傍晚到新發現的小酒館用餐,夜裡再慢慢散步回家,到家後把韓劇看到飽,漸漸發現原來一人的日子,可以自在又充實。
C笑著說:「我之前還會擔心,如果告訴別人我是被分手的,是不是很沒有面子,聽到的人會不會也覺得我不夠好?可是現在不會了,可以安心說出口。」看著坦然面對「他沒這麼喜歡我」的C,自在美好的樣子,我想她其實已經更喜歡自己了,所以知道分手不是誰不夠好的問題,不被喜歡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因為你喜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喜歡妳」這句話,永遠也傷害不到她了。
我彷彿看見C穿著澎澎裙喊著:「嘿!就算你不喜歡我了,我也會喜歡自己,一直一直喜歡下去!」
【玫瑰花】
G說開始買花送自己,是她為自己做過最浪漫的事。
▲買玫瑰花給自己,是浪漫的事。(圖/ IG)
下班的路上,特地繞到隔壁花店,用百元換一束香水百合,插在電視旁的玻璃瓶,等芬芳綻放;行經地下道,碰到一對販花的聾啞夫妻,向他們買了滿天星擺在房裡,乾燥後沒有凋謝,變成了永恆星星;假日進建國花市,遇見古靈精怪的香草夥伴,帶幾株迷迭香、薄荷,回家混甜菊,夏日裡泡茶。
這些都是從前日子裡,她不曾做過的事。直到因為接觸芳療,在課堂上認識了植物的生命,她才發現自己還有好多不知道。像是植物會產出芳香分子,原來是為了自我防衛,驅趕害蟲;也有些為了修護,所以分泌黏稠物質;還有些是為了在森林大火中,能保住最重要的根部,寧可先用精油分子引火去燒葉子。他們活著的方式這麼有趣,她以前怎麼都沒發現。在她窄窄的世界裡,終於看見了他們。
她開始走近路邊的行道樹,看他們身上別著的名牌,在心裡偷偷打招呼:「嗨!苦楝你好!」「喔!原來你就是可以製成精油的白千層。」「茄苳,這名字常聽到呢,你長這樣子呀!」看見他們的感覺很好,她覺得自己多了一種與世界連結的方式,原來花花草草都在這裡陪伴,其實她一點也不孤單。
「戴洛維夫人說她會自己去買花。」她一直想起吳爾芙的書,第一句就這麼寫。也許女人除了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還可以自己去買花呢。
G發現自己真的不一樣了,以前覺得買花給自己多奇怪,好像往臉上貼金,假裝有人氣的樣子,普通日子裡也好像不太需要。而且花的生命好短,一個禮拜就死了,短暫到讓人覺得,其實沒必要存在。
可是她漸漸懂了,有鮮花陪伴的一個禮拜,跟什麼都沒有的那個禮拜,就是不一樣。賞花當下的悸動、買花的滿足,以及每次回家看到花朵時的撫慰,都在她心中長出小小的幸福。還有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了,她能給自己想要的快樂。
一天她去幫朋友搬家,順手挑了一束唇紅色玫瑰送她,擺在房子的一角,整間屋子瞬間亮了起來。朋友欣喜若狂:「從來沒人送過我花耶!」臉上的笑容比玫瑰還可人。
她微笑回應:「親愛的,以後妳也可以買花送自己呀!」讓自己開心,從來都不用等別人。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出版《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原文標題「對自己好,從來也不用等別人」。
★作者曾彥菁 Amazing,文字工作者,在女人迷、天下獨立評論等平台游牧寫作。著有《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遠流出版)。社會學出身,習慣為每件事爬梳脈絡,釐清背後的因果關係,又同時好奇個人心靈在龐大的結構中,如何活著與感受。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