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台地百年子弟風華 林口子弟戲10年有成

▲▼林口子弟戲,南北管樂曲,傳統文化。(圖/新北市林口區公所提供)

▲林口臺地上一群以傳承憨子弟精神的在地人,在近年北管戲曲復振的年代,成為北台灣業餘傳統子弟戲的一顆明珠。(圖/林口區公所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新北報導

民國30年到60年代盛極一時的南北管子弟軒社,隨著工商業與電視娛樂的興起,一度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林口臺地上一群以傳承憨子弟精神的在地人,努力的傳承,在近年北管戲曲復振的年代,成為北台灣業餘傳統子弟戲的一顆明珠。

走入林口的各個重要地方廟宇或庄頭,或者是林口地區的各項重要年節慶典,都可以看到子弟軒社憨子弟努力地吹奏嗩吶,用力的敲響銅鑼,為地方紅白喜事宗教慶典揮灑汗水的身影,這是林口地區的特色,也是最有人情味的都市風景,這種傳承近百年,鄰里互助的精神時網路資訊時代,也成為林口大家庭溫暖、互助關懷的基石。

林口九大軒社太平嶺平樂社的主委陳典南表示,以前林口地區地處偏遠,尤其是台灣人重視善終的精神,往往互相支援,久而久之為了在人生的最後一程為過世者送上最後一場熱鬧,以及宗教慶典迎神和別的村莊尬陣,興起了林口各村落設置子弟軒社的風氣,極盛極時期林口地區有將近17個軒社,往往到了重要慶典就成為彼此展現學習成果的舞台,就像是台灣諺語輸人不輸陣,人數雖然少,但出陣的氣勢和場面絕對不能輸人,甚至於很多聚落裡面有經濟能力基礎的人家主動提供場地作為子弟軒社的團練場地,就像是自己的父親人稱耀堂伯的陳耀堂老先生,也免費提供了家裡的場地來用作庄頭練習的場地。

林口九大軒社樂林園的主委林春生表示,他和南北管藝術研究會秘書林振勝,繼續父親林根藤傳承北管藝術的使命。目前第六代子弟陳茂松、曾進添、李建忠都是樂林園培育的師資,目前也努力的將子弟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林口子弟戲,南北管樂曲,傳統文化。(圖/新北市林口區公所提供)

▲李學儒表示,在子弟軒社中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彼此關懷協助。

著名的道長李兩成和李學儒父子,也出身於在地軒社樂林園,父親是第六代子弟,兒子是第九代子弟,李學儒在自從國小開始就隨著父親在北管子弟戲活動中登台演出,也是每次登台演出的重要主角,因為參與了北管戲曲父子兩有共同的話題,也影響了李學儒成年以後一起和父親投入宗教服務事業,身為道長的父子兩一同主持重要的法會慶典成為地方的佳話美談。李學儒表示,在子弟軒社中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彼此關懷協助,雖然同時期參加的夥伴長大了以後,大家各自發展,但遇到重要的慶典活動大家都會主動回來幫忙,尤其是這幾年北管活動受到年輕人的喜歡,重新被重視以後,很多人的參與,讓自己所屬的軒社-林口樂林園也成為新北市北管文化保存團體,讓大家可以更關注與普羅大眾關係最密切的傳統戲曲。

同樣是出身樂林園的蘇鴻杰和蘇昱嘉父子,也是在軒社的陪伴滋養下成長,今年蘇昱嘉更成為林口地區首位以北管戲曲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的學生,蘇昱嘉表示自己的成績可以進入國立大學,但因為從小就在軒社長大,108年在薪傳獎得主北管國寶彭繡靜登台反串擔任子戲文化節主角以後,就加深了自己往傳統戲曲文化發展的動力,也很順利的進入到自己理想的學校科系學習。

▲▼林口子弟戲,南北管樂曲,傳統文化。(圖/新北市林口區公所提供)

▲林口區公所耕耘子弟戲戲曲文化傳承已經有10多年,許多年輕人參與後,對於傳統戲曲的傳習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林口區公所藍品畯表示,林口區公所耕耘子弟戲戲曲文化傳承已經有10多年,隨著這10年的耕耘和灌溉,這幾年許多年輕人參與後,對於傳統戲曲的傳習有更多元化的發展,期許未來有更多對於傳統戲曲有興趣的年輕人,透過不同的學習管道,結合生涯與興趣,繼續傳遞與人為善與彼此共好的憨子弟精神。

(林口區公所 廣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