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社老子弟笑看春夏秋冬 林口臺地百年歲月變遷風華

▲▼林口臺地百年歲月變遷風華。(圖/林口區公所提供)

▲組成林口唯一的私人子弟館閣-和樂軒的林文珍老先生。(圖/新北林口區公所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紛紛擾擾疫情下度過的2021年,緊接而來充滿活力的虎年即將接續,幾位經歷了超過1甲子歲月的老林口人,難得的一起和記者聊起林口台地百年的歲月變遷。

見證了林口區製茶產業榮景,人稱「黑狗爸」的林文珍老先生,是林口地區僅存的茶廠老頭家,年輕時喜愛戲曲,因為家中種茶,經濟狀況還不錯,所以早年在自家茶廠內組成了林口唯一的私人子弟館閣-和樂軒,在閒暇之餘和三五老友一起拉拉南胡,吟唱幾曲南管曲牌,老先生不改年輕時重視穿著打扮的習慣,總是一身的行頭再加上造型多變的帽子,有時是鴨舌帽,有時是Trilby帽、Boater草帽,談到南管交加戲戲曲,老人家突然年輕起來,滔滔不絕地描述年輕時的精采時光,林文珍表示,以前林口有兩大產業種茶和燒磚,日本治台期間在目前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社會住宅一帶開設了「茶葉傳習所」,負責傳授種茶和製茶技術,林口台地一度是台灣最大的茶葉產地,農閒之餘大家一起組個軒社,一起來練戲曲成為在地人重要的休閒與興趣,就像是現在年輕人玩音樂組BAND一樣,成為眾人矚目的矚目的焦點。

▲▼林口臺地百年歲月變遷風華。(圖/林口區公所提供)

▲東華復興社四平子子弟戲的老前輩王阿喜老先生。

見證林口製磚產業的榮光與風華退去的王阿喜老先生,除了經營經營磚窯廠外,更寫著一手好書法,尤其是王老先生對於林口在地發展與典故知之甚詳,可以說是林口的活字典,也是東華復興社四平子子弟戲的老前輩,也將自身的書道功力融入子弟戲的元素,還曾經出版阿喜清談的書道全集,更特別的是將扮仙戲中的醉八仙融入自身的書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字體,王老先生表示以前林口地區數十家的磚窯工廠,直接開採在地紅土來製作建築用紅磚,在60年代經濟起飛時,平均每家磚窯廠每日就有3、4萬元現金收入,人口地區聳立的煙囪成了林口的新地標,也讓製茶逐漸轉入紅磚工廠生產基地。

▲▼林口臺地百年歲月變遷風華。(圖/林口區公所提供)

▲林口地區唯一歌仔戲子弟團-福樂社榮光的耆老蔡南斗老先生(圖左三)。

居住在後湖(現今湖北里)的蔡南斗老先生,是見證林口地區唯一歌仔戲子弟團-福樂社榮光的耆老,以前後湖地處於八里和林口台地交界,相對發展比較緩慢,為了和別個庄頭區別,所以在地子弟軒社主業學習歌仔戲,年輕時蔡老先生也曾登台演出,尤其是傳統的農曆9月19日林口大拜拜活動,往往是個庄頭展現實力的場所,所謂輸人不輸陣,在宗教熱鬧現場,大家比拚哪個庄頭的嗩吶吹得比較大聲,哪個庄頭的戲曲獲得更多的賞金,所以在出陣前,各家軒社的主委往往都是卯足全力,督促憨子弟們加緊練習,要是表現不好,往往就會讓庄頭丟臉一整年,但隨著經濟以及50年代強調節儉,政府要求廟會活動不要太熱鬧鋪張,子弟戲的熱度就逐年降低,爾後林口地區的高爾夫球場逐一設置,讓傳統農村生活都市化,這樣的鄰里互動往來就逐漸減少了。

長年關注且持續投注在地文化活動採集的林口社區大學副主任王貞乃蒐集了一系列林口文化變遷的文史資料,王貞乃表示林口台地的發展可以說是台灣近百年歲月的縮影,從農村社會快速的過渡到工業社會,然後一下子高樓大廈矗立,面對快速的社會變遷,林口人就像上述的三位子弟軒社耆老,伴隨著南北管戲曲的樂聲,仍努力地想要把傳統戲曲和與人為善彼此互助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