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要花多少時間復原?(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文/曾彥菁 Amazing
摘自/悅知文化《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你覺得失戀後,大概要花多久時間才會復原?」曾經在一次受訪時,一位編輯這麼問我。我依照自己的經驗誠實回答:「兩年。」編輯露出驚訝表情,說這樣會嚇到讀者吧,兩年太久了。我說對啊,但真的就是要,這麼久。至少,在我身上是這樣。
那是九月下旬一個颱風假後的夜晚,剛好連著週末放了四天,全臺灣的人都在稱讚這颱風真會選時間。我一個人在手機前瞪著漆黑畫面,四天來沒收到一通電話甚至一則訊息,忍不住打過去問他心裡到底有沒有我?得到的答案是:「我們早就走不下去了,妳為什麼要一直勉強我。」
他說得沒錯,我是多次在加護病房大喊:「不要放手!不要放手!」的家屬,為愛情插管、電擊,緊急搶救了無數次,臉書感情狀態刪刪改改,全都是要他回心轉意的賭氣,但他終究選擇放手離去。
最後一次見到他是什麼時候?他穿了什麼、臉上表情怎麼樣?那時候我們說了什麼?我有深深擁抱他嗎?為什麼就再也沒有了?我什麼都想不起來,大腦無法提前預知那是最後一次。
錯過的快門,錯身的愛人。
【第一晚】
一個人蹲坐在穿衣間的鏡子旁大哭,房門緊鎖再加一層拉門隔絕哭聲。
有某種重要的東西從身上硬生生被扯斷了,血肉模糊。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心好痛好痛,淚水始終無法停止地湧出,哭泣到來不及呼吸。
想起大學時室友失戀,跌坐在門口哭的模樣,那時候還想:「小姐妳也太誇張了,只是失戀而已。」原來,不只是失戀而已。
半夜三點,拖著身體爬上床,隔天還要去上班,人生沒有哪一刻比現在更希望颱風倒轉回來。凌晨六點,徹夜失眠,我成為全世界最悲慘、最可憐的人。
▲失戀時感覺成為全世界最悲慘、最可憐的人。(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PAKUTASO)
【第一天】
在臉書上宣告:「單身,期待探索世界,以及自己一切美好,回歸生活,回歸自我,相信一切都會很好。」配上一張微笑自拍,出發去辦公室。
當天的表現不太好,一連出了好幾個失誤,簡單的統計數據錯誤,該送出的資料存在草稿夾,該下的訂單少了幾個數字。忍著打轉一整天的淚水,故作鎮定,假裝認真工作。同組的同事也出包,自己簡直快爆炸。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忍不住打給前男友,一接通立刻大吼:「都是你害的!你把我變得這麼悲慘,害我連工作都做不好!」在路上發瘋地又吼又鬧,路人都被嚇傻了,我仍不顧形象地歇斯底里。前男友還是很有耐心聽我發洩情緒,就如他一往當我情緒的垃圾桶。
突然發現,就是因為我往他身上倒太多的情緒垃圾,才讓我們過去那段日子總在爭吵中度過,他的儲藏空間滿了,再也塞不進更多我的垃圾,但我卻沒有發現,不知節制地往死裡倒。
羞愧地掛上電話。找朋友來家裡陪我過夜。
【第一個禮拜】
大哭的次數減少,慢慢洗滌出一種醒悟。
開始回想兩段感情中,我沒有安全感、想要控制一切的樣子,到底在怕什麼?想起被拋棄的感受,和小時候父親外遇離家的情景好像,心碎的母親、茫然無助的我,突然好想回家,緊緊抱著母親。
好像有了方向,買了關於「原生家庭」的書來看。失戀是一個全盤檢視的絕佳時機。
【第一個月】
他跑回來,哭得像個孩子般,求我們回去從前的關係。我沒有多問也沒有多說,只是微笑著,打開臉書頁面,靜靜地一一與他更新我的近況,那些早就好想好想與他分享的事物─直到醒來,我才知道這是夢。
朋友們充滿熱切的關心,希望我可以快點走出來,為了回應這些關心,在臉書上我不再敢發表關於失戀的心情。當朋友們問:「妳放下了嗎?」我一定要用力地點頭,精神飽滿地說:「當然啊!」然後擺出一個勝利者的微笑。如果我說我還沒走出來,大家會怎麼看我?傻女孩、笨女人?他們的反應又會是什麼?
一邊讀著家庭治療的書,為自己身上的破洞找到答案,心裡多懊悔,我沒有
意識到自己的殘缺,卻要親密愛人去補那個父親的位子。
傳訊息向他道歉,Line是他唯一還沒封鎖我的管道,我唯一的攀繩。
對不起沒能早點發現我對家人的缺憾,對不起一直誤把你期待成他人,對不起我還是很想你。
▲「Line是他唯一還沒封鎖我的管道,我唯一的攀繩。」(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第二個月】
看著金馬獎典禮直播,舒米恩唱《太陽的孩子》電影主題曲《不要放棄》:
天將暗了,你還願意等待多久
心受傷了,你是否也默默著承受這一切
如果生命繼續向前,總能看到前方的路會開
如果生命繼續向前,不論遇到壞的、好的,都是值得經驗的
不要放棄自己,生命不會重來
又哭了一場,不要放棄,不要放棄,路會開,希望迎面而來。
努力喊話,為自己加油打氣。
【第三個月】
在工作中維持住人形,辦公室加派了更多任務給我,相信失戀的人就要這樣分散注意力,他們是對的─但偶爾還是偷偷渴求能有失戀假。
出差到柬埔寨,想起以前會寫長長的電子郵件,跟他分享海外工作點滴,不論討厭的、開心的,現在無處投遞了,突然覺得好寂寞。
回程的飛機上,決定寫給他最後一封信: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伴侶?我們好像從來沒有聊過這個話題。
經過沉澱後,我有了更清楚的想法。我想要一個「繁盛」的人生,這個渴望讓我產生了勇氣。我想要沒有畫地自限,沒有地雷,但仍有原則的人生。所以過去害怕的事情,如狗狗、鬼、一個人睡,我都在突破中,我不要人生中有禁忌或不敢面對的黑暗地帶。
繁盛的人生,更大的其實是突破成長過程中,伴隨我二十幾年的自我懷疑、不安全感、情緒化、害怕失敗,甚至是過去跟你吵架時的抓狂、瘋癲、失控,雖然回想起來覺得很丟臉、想把自己掐死,但我還是撿起這些殘缺的自己,並且接受他們是完整的我的一部分。我看見了他們,我會帶著他們一起長大,不再把他們丟在黑暗角落,隱隱成為心中的負面能量。
謝謝你遵守當時的承諾,分手後還是回應我的訊息,伴我走過。即使不確定你是否真的讀了這些文字,但我每次都有「被接住了」的感覺。
謝謝你,就接到這邊吧。
真正往前了一大步。
【半年】
將失戀後的體悟,寫成文章投稿到《女人迷》,獲得編輯回信:「我喜歡妳的文字,像溫柔的陪伴,輕輕地說。」持續投稿幾篇後,獲邀成為專欄作家,那天是二月十四日情人節。
「我愛過的人給了我一盒黑暗,很多年以後我才理解,那也是一份禮物。」─MaryOlive我終於明白了這份禮物。
▲「跌撞前進一年多後,我進入了下一段感情。」(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PAKUTASO)
【一年】
跌撞前進一年多後,我進入了下一段感情。
有人說治療失戀最快的方法,就是趕快再找下一段戀情,我也以為自己終於痊癒出院了。但是當我進入新的關係,卻更清楚意識到,很多傷口還沒有好。
我表現得很貼心,急著當一個好女友,修正上一段戀情的失敗。像個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花了一年認認真真重修,研讀好多家庭治療、關係經營、幸福守則的書,在心裡演練了好幾百回。
當他出現,我緊握拳頭,眼神熾熱。「實戰課開始了!我終於可以在一段關係中,看看自己修煉的成果!」不停拿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希望這次能高分過關。
在他忙碌的夜晚,我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乖乖地等他完成手上的工作。在他特別疲憊的時刻,我溫柔照顧他,心甘情願為他跑去買藥,陪他休息。我以為自己更好了,但是,劣根性慢慢長回來。在他沒有陪著我的時候,我開始失落,忘了他在忙碌中還是來找我的時刻。我依舊小心眼、愛生氣、偷吃醋、瞎擔心;我愛得很克制,不想把好不容易遇見的他嚇跑。但我還是不太像理想中那樣美好。
我對男友坦承我的心情:「如果可以的話,請陪我拙劣地練習怎麼好好愛。」像是求指導教授收我為徒。他深深接住我:「理想中的美好不重要,我一直都在,能陪妳好好的練習,也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謝謝妳跟我說。」這個意思是,我可以繼續修這門課了嗎?
後來的日子,我們仍會吵架,我會變回本來的樣子,對他大抓狂。我會拿他和父親比較:他們會不會一樣不遵守承諾?不負責任?他們會不會一樣不愛回家,不想要親密關係?他們會不會一樣愛說謊,在背後欺騙我?
一邊檢視,一邊告訴自己,他們是不同的兩個人,母親摔過的坑,不代表妳會再跌一次;如果真的碰上,也不是注定,可能這種事的機率就是比想像中高。
課程沒有修業期限,我努力破除過往的恐懼與信念,打開眼睛去看真實的他,還有真正的自己,一切不信任、不安全感都源於內心。熱戀時仍舊修著失戀後的功課,唯有在一段關係中,無所遁形,你才會照見更多自我。
▲「就像感冒,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都要七天才會好。失戀這樣的大事件,也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進程。」(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PAKUTASO)
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了」。但我漸漸褪去懊悔,慢慢成為了那年期待的「繁盛」之人,害怕自己受傷所以先口出惡言的習慣,慢慢獲得控制,能夠說出真實的希望,而不是反著假裝不在乎。把裝滿刺的盔甲卸下了,願意交付裡頭柔軟的真心,對情人、家人、朋友都是。
我感覺自己在重新發芽,原本的荒蕪之地,逐漸回復茂密生氣,我又是可以放心去愛的人了。我的失戀走了兩年,好久好久,比想像的長上許多,但也比想像的,更遠更遠。
失戀,就像感冒,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都要七天才會好。失戀這樣的大事件,也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進程。第一階段,你一個人舔拭傷口,小心翼翼地包紮起來,等待修復,檢討反省,痛定思痛。期間反反覆覆,心痛啃噬齧咬,一度以為這輩子好不了,回過頭求原諒,一路跌撞打滾,哭著向前。
等傷口淡到只剩疤痕了,你會怕痛、怕再次撞傷,但不管怎樣都不能廢了,你要開始復健,回歸日常,復原就是為了能如常生活,再次愛得狼狽也好,去當一個人類,愛恨嗔癡、笑淚交織。
時間長短從來不是重點,而是這個歷程你願不願意往深處走,往心裡走,往自己走。不麻醉痛苦,也不阻斷再愛的路途,讓一份失戀的體驗完整,就是失戀能帶來的最好禮物。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出版《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原文標題「對自己好,從來也不用等別人」。
★作者曾彥菁 Amazing,文字工作者,在女人迷、天下獨立評論等平台游牧寫作。著有《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遠流出版)。社會學出身,習慣為每件事爬梳脈絡,釐清背後的因果關係,又同時好奇個人心靈在龐大的結構中,如何活著與感受。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