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表示,允許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圖/翻攝自臉書eucouncil)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立陶宛外交部去年7月不顧中國反對,允許我國以「台灣」名義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創下歐洲以及中國邦交國首例。立陶宛強硬支持民主盟友的外交態度招致中國全面反撲,龐大外交壓力導致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4日表示,「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以下盤點立陶宛因為挺台灣民主而在經濟、貿易和外交等多方面的打壓。
外交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同時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
立陶宛去年7月宣布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後,中國外交部8月就在官網上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同時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立陶宛外交部保持強硬態度,稱立陶宛尊重「一中原則」,但已決心和台灣發展互惠關係,並對中國所為表達「遺憾」。
當時總統瑙塞達表示,立陶宛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可以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係。不過他也說立陶宛仍能與中國發展雙邊關係,希望雙方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施壓。
立陶宛駐中國大使米凱維切涅(Diana Mickeviciene)於8月11日晚間證實,已收到北京要求離開的通知,由於才剛到北京正在隔離期間,「隔離結束就走人」。立陶宛於9月3日召回米凱維切涅。
中國進一步外交降級立陶宛,單方面宣布兩國關係為「代辦級」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正式揭牌後,中國外交部重申「一中原則」是與立陶宛發展雙向關係的政治基礎,但立陶宛不顧兩國信任執意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是在國際上製造「惡劣先例」。
中國外交部表示由於立陶宛破外雙方大使級外交的政治基礎,「迫使」中國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並表示一切後果由立陶宛承擔,同時要求立方立刻「糾正錯誤」,強調中國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決心不容質疑。
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於11月25日宣布,大使館因「技術員因」即日起暫停領是業務,雖然該篇貼文不到一小時內就撤除,但中方並未進一步說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在隔日表示,已照會立陶宛將兩國關係正是降為「代辦處」,要求立陶宛照做。
▲瑙塞達「以台灣為名設館是個錯誤」,被立國外交部冷處理、議員飆粗口痛罵。(圖/翻攝自Gitanas Nausėda臉書)
立陶宛駐中外交代表團基於「安全考量」全數離境
立陶宛外交部15日宣布召回駐中國首席外交官、臨時代辦恰皮耶尼(Audra Ciapiene),使館業務將以遠距方式進行。立陶宛外交部也說,願意持續與中國對話,在雙方達成互惠協議的前提下,尋求完全恢復駐中大使館功能。
《路透》引述外交人士消息指出,立陶宛駐中外交人員15日全數撤離,原因是台灣上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處。《金融時報》則引述3名知情人士消息,表示中國要求留在北京的立陶宛外交官交出外交證件,引發維爾紐斯的疑慮,深怕這可能會讓立陶宛外交人員失去外交豁免權,假若繼續留在中國,安全可能受到威脅。
經濟與貿易
中國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
成立於2003年的「中鐵集裝箱」(CRCT)隸屬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主要經營歐洲及中亞地區,在德國、俄羅斯、哈薩克等國設有營業據點,由中國直達立陶宛的貨運線是「一帶一路」計畫的一部分。
「中鐵集裝箱」於去年8月17日就已立中兩國政治情勢緊張,取消原定月底出發的貨運班次,並取消所有直達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直達班次,直到進一步通知。
當時立陶宛駐中國大使館參贊林姆柯斯(Ramūnas Rimkus)認為,中方的決定是政治考量,並指出中國許多大型企業是國營企業,領導層為保住職位必須對政治層峰積極主動表示忠誠,中國與立陶宛關係惡化就是個表現的好機會。
不過,他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對「中鐵集裝箱」而言,中斷直達立陶宛的貨運班次損失不大,「相較於讓黨生氣,這區區幾歐元的損失確實是風險較小的選項」。
業務涵蓋中國對立陶宛貨運的愛沙尼亞物流運輸公司ACE Logistics評估,中方的決策確實會造成不便,但不會導致巨大損失。貨物仍能從中國經由波蘭等地進入立陶宛,雖然交期、運費等成本勢必上升。
▲立陶宛中歐班列取消。(圖/新華社)
中國砍訂單、抱怨立陶宛農作物病蟲害,並傳出海關系統移除立陶宛導致無法清關
《波羅的海通訊社》(BNS)於去年8月23日引述立陶宛國家食品暨禽畜管理局(SFVS)局長斯塔斯克維丘斯(Mantas Staskevicius)指出,中方已暫停立陶宛農畜產品進口許可核發程序,雙方已進行多年的農畜產品同等性談判也突然停止,且中方至今未明確說明原因。
去年12月初,傳出中國海關1日已將立陶宛自電子作業系統移除,立陶宛貨物因此無法清關。中方並未正式宣布相關新規定,但中國海關總署官網11月30日起確實有業者留言表示,無法申報「立陶宛的單子」,退單內容顯示「邏輯不通過」、「系統異常」。
立陶宛釀酒協會(Lithuanian Brewers Association)會長蓋拉道斯卡斯(Saulius Galadauskas)告訴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情況令人憂心,已有啤酒等產品遭下架、退運的例子。知名啤酒品牌「Volfas Engelman」也被砍單,損失約50萬歐元。
中國逼馬牌輪胎斷絕與立陶宛的商業關係
中國向德國馬牌輪胎總公司「大陸集團」(CONG.DE)施壓,要求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
德國業內消息人士指出,不僅大陸集團,還有多達12家公司都感受到壓力,主要集中在汽車與農產業。對此,大陸集團拒絕回應。而中國外交部則否認北京曾施壓要求廠商禁用立陶宛生產的零件,但也表示中國企業已經不再信任立陶宛,「我聽說很多中國公司不再把立陶宛視為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立陶宛企業必須回頭審視自己為何會在中國遇到經貿合作上的困難。」
▲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馬牌受中國施壓。(圖/路透)
北京當局鎖定跨國公司施壓,要求斷絕與立陶宛往來
路透社去年12月初引述立陶宛資深政府官員和產業組織人士指出,中國要求跨國公司切斷和立陶宛的關係,否則將被拒於中國市場之外。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enas)也表示,「他們(中國)已向跨國公司釋放訊息,警告他們若使用來自立陶宛的元件和供應,他們將無法再出口到中國市場,或取得(中國的)供應」,「我們已經看到有些公司取消立陶宛供應商的合約。」
立陶宛工業家聯盟(Lithuanian Confederation of Industrialists)證實,部分向立陶宛供應商採購商品的跨國公司已經成為被中國鎖定的目標。
中國擴大「卡」貿易,歐盟成員國產品若使用立方產的零組件也會受刁難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去年平安夜當天證實,徵國海關對立陶宛產品全面採取不處理,連帶影響許多歐盟成員國的出口產品。他說只要產品中含有立陶宛產零組件,中國海關一併不處理,相關情況已經接連發生,導致歐盟出口的產品卡在中國港口內動彈不得,數量每天都在增加。
歐盟當時表示正循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同時準備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