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冠肺炎患者在奧克拉荷馬州的醫院治療。(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編譯
美國遭Omicron強襲,新增確診人數爆炸性成長,引發擔憂。一些公衛專家認為,面臨此最新毒株,病例數字可能已經失去意義,反而應該把焦點轉移到住院人數;另一群專家則表示,總病例數仍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美聯社》報導,在前幾波疫情中,每日新增病例數及增減,一直都是最受關注的指標,也是重症及死亡的可靠警訊;但由於無法反映實際數字,可能受到檢測量能因素延遲,也被認為是有瑕疵的衡量標準,並且在Omicron疫情之際,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白宮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2日表示,因為許多患者都是輕症甚至沒有症狀,因此「更應該關注住院人數,而非總病例數。」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阿薩德爾(Dr. Wafaa El-Sadr)也說,有鑑於美國目前的疫情階段,現在最重要的數字不是總病例,而是重症、殘疾及死亡病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UCI)教授諾伊莫(Andrew Noymer)表示,病例數已經失去疫情相關性,「住院才是更客觀的測量標準,如果我只能選擇一個指標,我就會選擇住院數據。」
▲美國許多公衛專家認為,更應該關注住院人數。(圖/路透)
儘管如此,另一群公衛專家仍不贊成放棄追蹤病例數,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創辦人兼所長托波爾(Eric Topol)說,「我們不應該放棄觀察病例數字,但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知到,自己只能看到實際數字的一部分。」
華盛頓大學(UW)教授米克達(Ali Mokdad)認為,美國每通報1起案例,實際上就漏掉2名患者,但追蹤篩檢陽性的人數依然非常重要,因為病例數能夠指出未來疫情熱區,以及感染浪潮是否達到高峰。此外,病例數字也能讓脆弱族群了解病毒傳播狀況,做出採取防疫措施的決定,醫院、學校及企業也得以做好學生或員工大量缺席的準備。
米克答說,「放棄了解病例數字上升或下降,簡直太盲目了。作為一個國家,怎麼能夠不知道疫情流行曲線長什麼樣?」他認為,如果說病例數失去意義,那是因為美國從未發展出持續且可靠的監測感染方式,「透過改變規則來掩飾失敗,令人無法接受。」
▲儘管美國感染人數激增,住院及死亡人數相對較低。(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住院人數能夠反映重症狀況,讓醫院衡量危機處理能力,也協助當局分配資源,卻也無法最精準地反映疫情,因為可能包括因其他健康問題住院、卻剛好被篩出陽性的人。
過去2周,美國每日新增病例翻漲3倍,達到日均48萬人,打破紀錄。但是,住院及死亡人數相對較低、持平,上周每日平均每日住院人數1萬4800人,與前一周相比成長63%,但和1年前高峰期的1萬6500人相比,仍然較低;。過去2周死亡人數穩定每日約1200人,與去年1月高峰期的3400人相比,也低了許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