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愛抽電子煙「感染新冠」更危險 症狀較多可能原因曝光

▲▼ 美國,新冠疫情,篩檢。(圖/路透)

▲美國民眾接受新冠篩檢。(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編譯

《路透社》整理近期3項新冠研究指出,與沒有吸食香菸或電子煙的患者相比,電子煙使用者染疫後風險更高、更可能發展出各項症狀,原因或許與發炎狀況有關。此外,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可能持續5天以上。


▲▼電子煙。(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電子煙。(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電子煙使用者「症狀風險」更高

美國研究團隊發現,電子煙使用者染疫後,出現頭痛頭暈、腹瀉、畏寒、身體疼痛、味嗅覺異常、噁心嘔吐等症狀的機率,比沒有吸菸或吸食電子煙習慣的患者相比,大約增加6至8%。此論文被發表在醫學期刊《初級保健及社區衛生》(JPC)

研究團隊在PCR檢測呈陽性的患者中,找到289名電子煙使用者,以及另外1445名年齡及性別相仿、不吸食香菸或電子煙的人,相互進行比較,並且考慮其他風險因素後,得出上述結論。

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醫師瓦薩洛(Dr. Robert Vassallo)與同事們認為,病毒及電子煙引起發炎,可能讓全身各部位發炎的可能性提高,進一步造成病情惡化,「我們的研究不是為了實驗『吸食電子煙是否增加染疫風險』,卻清楚表明,吸食電子煙的患者承受更大的症狀負擔。」


▲▼ 法國,新冠疫情。(圖/路透)

▲Omicron傳染力極強,導致歐美各國面臨新一波疫情。(圖/路透)

新冠傳染力比想像中更長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發現,患者PCR篩檢陽性,並且經歷5天隔離後,1/3的人仍具傳染性;隔離10天後,1/10仍具傳染性,其中一些人甚至68天後還是有機會傳播病毒。此論文13日被刊登在《國際傳染病雜誌》(IJID)

研究團隊取得2020年3至11月採檢的176份PCR篩檢陽性樣本,並且使用另一種新檢測方式,加以分析。因為,PCR篩檢雖能檢測出病毒粒子,但無法確認是否具有傳染性,或者只是不活躍的殘留病毒。

領導研究的學者哈里斯(Lorna Harries)表示,「這些人沒有任何顯著臨床特徵,意味著我們無法預測他們是誰。」此外,該實驗在Delta與Omicron流行前就已完成,因此團隊如今將展開更大規模實驗,希望再次驗證結論。


▲▼ 新冠疫情,美國,疫苗。(圖/路透)

▲德國實驗發現一款藥物有望抗疫。(圖/路透)

實驗性藥物帶來新希望

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uenster)發現,流感實驗性藥物「zapnometinib」(ATR-002)可望對抗新冠,一方面遏止病毒在細胞中增殖,另一方面減少導致重症的過度免疫反應。德國聯邦藥品與醫療設備研究所(BfArM)已經批准藥廠Atriva Therapeutics進行人體實驗。

學者路特維西(Stephan Ludwig)表示,這是第一款被證明對新冠具有雙重功效的藥物,儘管臨床實驗仍在進行中,但很可能今年就獲得批准。此研究13日發表在醫學期刊《細胞和分子生命科學》(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研究:新冠康復後「抗體濃度提高」誤攻擊人體器官 恐怖後果曝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