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烏抗俄,烏克蘭女生也當兵。(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朱錦華/特稿
還在沒多少年之前,多數台灣人對烏克蘭的印象,仍停留在模特兒兼女藝人瑞莎與「出口新娘」這些美好聯想上。但最近烏克蘭這個詞,幾乎天天躍上平面和電子媒體版面,原因是在歐美介入下,烏克蘭跟俄羅斯的衝突逐漸加劇,儼然成為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住在北極熊的隔壁又無法搬家,注定了烏克蘭的不幸。然而俄、烏兩國本是同根生,同樣屬於東斯拉夫民族,語言和文化上也系出同源,但後來的歷史糾葛讓雙方變成了世仇。
東斯拉夫人建立「基輔羅斯」
公元9世紀時,東斯拉夫人在東歐平原建立了「基輔羅斯」,至弗拉基米爾一世(Vladimir the Great)在位(公元980-1015年)時期,國力達於鼎峰,統治地區包括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大部分的歐洲區域。而透過跟拜占庭公主的聯姻,弗拉基米爾一世還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奠定了東斯拉夫民族的宗教文和文化發展的基礎。
後來「基輔羅斯」衰落,境內分裂為若干小公國。公元1240年,拔都率領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攻佔基輔建立欽察汗國,「基輔羅斯」正式滅亡。後來政權更迭,在原「基輔羅斯」的東北方,莫斯科公國崛起,成為日後俄羅斯國家的前身。
14世紀時,原「基輔羅斯」的西南方,東歐兩大強權立陶宛與波蘭崛起,從1340至1648年,烏克蘭地區被這兩大強權聯合統治,成為兩國東部的邊疆(Ukraine一詞在斯拉夫語中,原意指邊界或偏遠地方)。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合併,建立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由於波蘭人信奉天主教,此一影響對烏克蘭延續至今。
從17世紀起,烏克蘭境內的哥薩克人(Cossack,源自突厥語,意指「自由人」)不斷反抗,他們的領袖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1595-1657)於1649年攻佔基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為求國家永續生存,赫梅利尼茨基向莫斯科的沙皇稱臣,但烏克蘭仍享有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利,沙皇則對烏克蘭提供保護的義務。從此,俄、烏兩國的恩怨情仇,再也難分解解。
▲美俄談判前夕,俄軍出兵烏克蘭邊境軍演。(圖/翻攝自Facebook/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 )
儘管後來烏克蘭悔盟,又想重投波蘭懷抱。卻引爆波、俄兩國為爭奪烏克蘭而爆發的一連串戰爭。1667年,兩國簽署協議,將烏克蘭一分為二,波蘭佔西邊,俄國佔東邊,基輔被劃給俄羅斯。而在這持續多年的戰爭中,烏克蘭人也分裂為兩大陣營,一邊親波蘭(西方), 一邊親俄(東方)。
18世紀後半,波蘭走向衰敗,領土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沙俄獲得烏克蘭90%的土地。沙皇推行把烏克蘭徹底「俄羅斯化」運動,但始終沒有完全成功。烏克蘭的獨立建國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沙皇被推翻,德國扶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獨立。但第一次世界大結束、德國投降後,蘇俄收復烏克蘭。
烏克蘭分裂為兩大陣營
1918年至1920年俄國內戰期間,哥薩克人兄弟互打,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共產陣營的白軍。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成為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而根據波蘭跟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在蘇聯體制內的烏克蘭,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從1929年開始,蘇聯政府使用武力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將農民的房子、牲畜、農具、農田等統統收歸國有,又派出徵糧隊下鄉,在在限定時間內徵集到目標所需的糧食。此舉在農村地區引發混亂:包括富農因為害怕財產被沒收而寧願自我破壞,以及農民以拒絕耕種來抵制官力政策等。
當局指責富農在集體農莊煽動反抗並從事破壞活動,數十萬不願配合的農民被扣上富農的帽子遭到流放、監禁、或送到西伯利苦工營做工。此一政策非但造成大批勞動力損失,無數牲畜、農具和設施被摧毀,糧食生產量更不斷下滑,1931年,烏克蘭農業產量從1930年的2290萬噸跌到1760萬噸。
糧倉大饑荒餓死三百多萬人口
1932年,產量進一步下跌到1280萬噸,中央卻依然執迷不悟,悍然動用武力運走700萬噸糧食。隨之而來的,即是在1932至1933年爆發的大饑荒(Holodomor,意指「飢餓毀滅」)。這場饑荒據估計有300萬至350萬的烏克蘭人被餓死。很多村落徹底消失,這對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來說,真是莫大諷刺。
這個歷史的傷口至今仍未完全癒合,又出現另一個傷口。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廠反應爐爆炸。事故主因是當時進行反應爐緊急停機後的後備供電測試時,操作人員卻操作不當,使功率急遽增加,造成反應爐爆炸。被被壞的核電廠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質,相當於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所釋放有害物質總量的100倍。這宗核災造成6000至8000人死亡,數千人罹癌或造成新生兒的先天性畸形。
▲日內瓦安全會談,俄對美保證無意入侵烏克蘭。(圖/路透)
事發後蘇聯政府封鎖消息,努力掩蓋事實真相,直到多年後真相漸才逐漸曝光。車諾比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災難,對蘇聯影響極大,前蘇聯共黨總書記戈巴契夫曾說:「車諾比核災可能是5年之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隨著蘇聯解體,烏克蘭歷經數百年磨難後,終於1991年12月迎來了真正的國家獨立,但境內親俄、反俄各派相互角力依然十分厲害。一直深受波蘭影響的西部地區,渴望加入歐盟甚至北約。相反的,擁有較多俄羅斯人口的烏東地區,則強烈支持親俄。
2013年11月爆發烏克蘭人要求加入歐盟的示威運動,讓衝突迅速升級。翌年發生的廣場革命更導致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政府倒台,親西方勢力重新主導烏克蘭政治。但隨著俄國兼併克里米亞、烏東親俄派鬧獨立、西方國家聯手制裁俄羅斯,俄、烏的緊張局勢就一直緊繃持續至今。國際火線/綁架求愛!普丁為何要把烏克蘭攬牢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