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異性恐懼症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種,不過大眾對後者比較熟悉 。(圖/翻攝自新藍網)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大陸浙江杭州一名身高180公分的31歲工程師,3年來相親數十次,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就醫後才發現,原來他患有「異性恐懼症」。
據《瀟湘晨報》報導,今年31歲的小鐘是已經工作5年的工程師,身高180公分,相貌堂堂,但他從28歲開始,相親3年都被拒絕,而且是一見面就沒有下文。
小鐘表示,自己一和女生見面就緊張不安,而且會心慌、臉紅、出汗,很少說話,只能望著遠方和天空,也很容易把事情搞砸,「異性看著我說話,就感到被施了法似的,說不出話來,頭也不敢抬 。」
小鐘坦言,自己很期待每一次相親,但總是無功而返。後來,小鐘請母親一起前往,但引起女方和其家人反感,相親被迫提早結束。
▲小鐘到醫院求診 。(圖/翻攝自新藍網)
在父母的勸說下,小鐘到醫院求診。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蘇衡診斷小鐘患有「異性恐懼症」,不是單純的害羞,而是對異性恐懼。
蘇衡醫師提到,異性恐懼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裡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情緒,於是表現出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的症狀,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係妄想等心理症狀。
他指出,「異性恐懼症」的主要原因在於,患者從小所被灌輸的有關性和愛的思想,們通常認為「性是骯髒、不可見人的東西、早戀是非常不好的」,但是這和他們內心對愛的渴望形成直接的矛盾。
▲異性恐懼症診斷明確後,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圖/翻攝自新藍網)
蘇衡醫師以小鐘為例子,他不論外貌和工作條件都不錯,但因從小父母對他期望很高,要求他不得分心戀愛,即使研究所畢業步入職場,父母也認為最好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這些導致小鐘從小到大,幾乎不與同齡女孩接觸;到了28歲,父母認為可以開始戀愛結婚了,小鐘卻無法與異性相處。
蘇衡主任提到, 異性恐懼症診斷明確後,治療方法因人而異,藥物雖然可以緩解病人的焦慮情緒,但對於他們的內心成長幫助不大,建議這些人群可以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增強對自我的全面認知,克服以前形成的對自己的負面認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