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綠鬣蜥移除達人李明。(圖/記者姜國輝攝)
記者顏如玉/採訪報導
作為綠鬣蜥之亂的大本營,屏東有位「移除達人」在當地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今年58歲的李明。過去是西裝師傅的他,後來跟屏科大教授「拜師學藝」投入綠鬣蜥移除工作。李明說,前幾年,平均一年抓個兩、三千隻沒有問題。
完整報導:麻醉到釘錘 綠鬣蜥安樂死之路
《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團隊在民國110年9月中旬來到屏東,跟著李明一同展開綠鬣蜥移除工作,當天前往的一處果園,其實早就受到綠鬣蜥的襲擊,「這個果農七月就曾經通報過一次,當時我來抓了50幾隻。」
綠鬣蜥喜歡有水的環境,這片果園附近剛好有溪水、造林,最適合這些「小恐龍」生存。展開移除作業前,李明提醒,「剛好你們來,可以一起來參與這份工作,不過綠鬣蜥有的很聰明,聲音、人多動作大就會跑,所以移除中要盡量安靜。」
隨後,李明帶著自製的竿子走進果園,沒多久就發現樹上有好幾隻綠鬣蜥在休息。只是,記者抬頭一看,眼前一片綠,根本找不到綠鬣蜥的蹤影,一直到李明用手比劃後,我們才發現綠葉中的一點輪廓。「抓久了就會很快找到啦!」李明還笑笑的安慰採訪團隊。
▲綠鬣蜥在樹叢中難以發現。(圖/記者顏如玉攝)
之後,李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長竿上的套索套住綠鬣蜥,之後收竿,一舉將綠鬣蜥抓下,用黑膠布固定綠鬣蜥的四肢,放進網袋後,繼續找尋下一隻綠鬣蜥。
李明移除綠鬣蜥已有七到八年的時間,為了抓捕綠鬣蜥,他的工具也持續進化,「一開始使用裝備比較陽春,因為我有在釣魚,所以先是用10米左右的海釣竿,不過它硬度不夠、容易斷掉。」
李明表示,當初屏科大老師是自己改良出最順手的竿子去抓捕,「所以我也透過慢慢累積經驗、想辦法拼湊,現在我手上這根竿子就是最好用的,前半段是用海釣竿,大概18呎,後半段是接割檳榔用的伸縮桿,這個硬度、彈性才夠,總長差不多也是30呎。」
若是要抓捕比較高處、或是橋下的大型綠鬣蜥,李明身上還會準備繩索,「這種有5、6斤的綠鬣蜥,不能只靠竿子、會斷掉,所以我都用竿子套住、先固定住確定不會逃脫後,再上前去抓、綁起來。」
▲李明的「秘密武器」相當講究。(圖/記者姜國輝攝)
至於外界對移除作業的質疑,李明坦言,綠鬣蜥喜歡吃幼苗,包括各種蔬菜、花果等,造成不少農民的困擾,「像香瓜、冬瓜,都會被綠鬣蜥吃得乾乾淨淨,今年我就遇到香瓜農,十幾甲的種植面積,如果不架設陷阱來移除,大概三分之一的香瓜苗都會被啃得精光,三分之一相對農損已經非常高了。」
除了農損之外,綠鬣蜥因為喜歡棲息在有水的環境,所以常常在河堤邊挖洞、產卵,「下大雨又接近颱風的時候,河堤就會垮掉,另外牠們也會『挖墳』生蛋,根本防不勝防。」李明告訴記者。
▲李明教農民用陷阱抓綠鬣蜥。(圖/李明提供)
另外,針對網路上販售綠鬣蜥肉、甚至有人拍攝食用綠鬣蜥的影片,這些亂象,李明坦言,捉捕過程中,真的遇到有人來問,但他不會理會,「你也不知道對方有什麼用途,如果又拿去繁殖,那我們做的就是白做了,所以我全數交給動保處人員,他們會進行人道處理。」
李明指出,農曆四、五月是綠鬣蜥的孵化期,目前當地的綠鬣蜥,應該有3分之2是去年沒抓到的綠鬣蜥再繁殖,「我曾經抓過一隻母綠鬣蜥,裡頭有122粒蛋,是我目前看到最多的,其他也有7、80顆蛋,他們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強。」
至於如何看待外來種的移除作業,李明說,不能單單靠農業處的雇工,也需要民間人士的參與,雙管齊下,才能共同把綠鬣蜥數量降到最低,「要移除幾乎不可能,但是控制數量,就對農民很有幫助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