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麗君是大陸民眾最難忘的歌手之一。(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永遠的亞洲巨星鄧麗君是兩岸民眾共同回憶,《東森新媒體ETtoday》駐京記者策劃兩岸女神系列專題。今天要介紹的故事主角是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雲聽總編輯、央廣雲數總經理張東,他也是大陸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始祖,見證兩岸三地音樂史變化。談到鄧麗君音樂魅力,張東接受專訪表示,很遺憾沒機會親自在節目裡訪問她。「直到如今,整個華語歌壇裡面,沒有人能夠替代她的位置。用一句話形容外界對鄧麗君情感印象,『為了忘卻的紀念』,以為忘了實際上一直都在,從未忘記。」
▲張東是大陸電台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始祖,目前是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雲聽總編輯、央廣雲數總經理。(圖/記者任以芳攝)
80年代大陸民眾提起張東都十分熟悉,充滿知性、磁性的嗓音,是那個時代標誌記憶。張東不只是優秀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帶動大陸整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始祖。2014年以前都在流行音樂第一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之聲DJ、副總監,曾主持過《廣播歌選》、《家住北京》、《當紅不讓》等節目。見證整個亞洲的流行音樂市場,訪問無數大牌歌星影星,唯獨鄧麗君是心中遺珠之憾。
▲ 大陸早期擁有鄧麗君錄音帶是奢侈消費 。(圖/記者任以芳攝)
兒時「記憶裡的女神」
1974年的張東回憶,「小時候大概6、7歲某段記憶裡,鄧麗君歌聲是不能被提及,因為描述都是愛情、親情等歌詞,被列為是靡靡知音、黃色歌曲。」由於,那時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都是對生活有美好嚮往的歌唱,像是《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或是各種慷慨激昂歌曲。鄧麗君聲音出現在大眾視野後,很多人都在問,她是誰?聲音怎麼如此輕柔好聽,讓人如沐春風。
後來,鄧麗君歌聲慢慢解禁,恰巧張東的母親學英文單字,家裡面有一台單卡錄音機,那個時候是很高級的東西。有天他無意間翻到母親其他卡帶音樂,開啟第一次接觸流行音樂概念。張東說,「那是80年代初類似於台灣方面春節晚會,印象很深有費玉清、龍飄飄、鳳飛飛。我一聽就想,這節目音樂好好聽,主持人對話也好洋氣。」後來他也聽到鄧麗君歌聲十分著迷。
張東分享,當年同學的父親在香港上班,大家最愛去他們家聽鄧麗君原版錄音帶。「我們還會拜託同學爸爸去香港,能否買我們喜歡聽的歌手,家裡給的零花錢也省下來不花。」張東也會反覆拷貝錄音帶,家裡現在還保存一批卡帶,多次搬家也捨不得丟掉,只想留下一個童年記憶,這些聽歌的青春回憶也奠定他走向廣播主持之路。
▲年輕時期,在天安門前準備主持的張東。(圖/記者任以芳攝)
陸流行音樂排行榜始祖
談起兩岸流行音樂史,張東首先介紹,早年大陸和台灣不太一樣,」台灣流行音樂比較多元一些,大陸到了改革開放後,音樂才開始有比較多元的,之後中央台80年代初發起「全國聽眾最喜愛的15首歌」。
那時候大陸對流行音樂界定有些模糊,一類是民謠演變出來歌曲,一類是較純商業。另外,還有不同的音樂組,像西洋古典音樂、中國音樂組,類似琵琶、二胡笛子傳統演奏樂器、美聲類有宋祖英等人代表。當年中央台沒有流行音樂,全部混在一起的。
直到1997年1月1日,張東主持一檔音樂節目《中國歌曲》,在當年中央台開一檔純1小時的流行音樂節目,非常不容易,壓力很大。一開始只能介紹大陸歌曲,張東發起聽眾寫信到電台,自己投票決定歌曲排行榜,那時全大陸至少有1、2億的聽眾,每個星期都是扛一個大麻袋計票。節目運行三年,直到1999年大量港台歌曲進入大陸,張東的《中國歌曲榜》一開始無法播放港台歌曲。
▼1999年大量港台歌曲慢慢流行到大陸。(圖/記者任以芳攝)
▲張東留下當年主持廣播的錄音帶、磁片,80、90年代特殊產物。(圖/記者任以芳攝)
他回憶說,「當時港台歌曲歌手或作品有什麼問題,沒有辦法承擔責任。當年中央台有一塊流行音樂節目排行榜,已經很不容易了,港台過來的音樂必須在大陸的印象出版社裡面出版,正式出版發行物才能打榜,有一個程序。加上港台過來音樂數量也不夠多,難以支撐一周30首歌排行榜,後來經歷一段時間,才慢慢改變。」
由於中央台覆蓋全大陸是指標,其他省廣播單位看到可以做排行榜,這就意味「雨後春筍」般全國排行榜開始出現。後來,張東節目調整每週末兩個小時,一個小時訪談歌手,另外一個小時全部播放歌手歌曲,這樣又創下先例,因為不是預錄節目,是整整直播兩個小時,考驗張東主持功力,幾乎訪問亞洲所有主流歌星。
▲廣播主持出身的張東20多年得獎無數。(圖/記者任以芳攝)
談鄧麗君「為了忘卻的紀念」
廣播主持出身的張東20多年來得獎無數,訪問不少歌星明星,唯獨遺憾沒有專訪鄧麗君,一直很想知道她歌唱技巧是怎麼來的?張東對於聲音十分敏感,以樂評人角色分析,「到底是怎麼偷的這口氣,看似柔弱漂亮的女孩子,怎麼能把一口氣憋這麼長時間,換器唱歌氣息十分均勻,實在不可思議。」只能說鄧麗君是用靈魂在唱歌,歌聲已經是身體一部分,幾乎沒有瑕疵的歌手,誰都模仿不來。
另一個無法取代鄧麗君的還有「視覺感」。張東形容,「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什麼感受,當聽歌時感覺有陽光,有海風有可以漫步沙灘和樹林。她擊中你心裡最軟的那個位置,人在疲勞的時候想休息,聽歌有溫馨的港灣感覺,是心靈上的寄託。」
▲鄧麗君歌聲總能觸動人心。(圖/翻攝 鄧麗君逝世十週年特輯)
專訪時,張東也強調特別欣賞張魯老師寫的歌詞特色是「以小見大」,這也是鄧麗君作品跟大陸創作作品不一樣地方。舉例《小城故事》背景,作者描寫的是老北平,很多人以為是鄧麗君老家河北或台北,歌曲描述每一個人對家鄉思念,歡喜或悲傷,聽了會想起心裡的家鄉。
今非昔比,他也感嘆的說,「當年的音樂都是打磨作品,現在的音樂人是生產作品,打磨跟生產是有區別。現在的流行音樂人一點都不敬業,他們把它當成一種職業,十分可惜。為什麼鄧麗君讓大陸民眾喜愛,因為有太多不耐聽的歌曲,生命力最多就一年,但鄧麗君歌曲卻能夠流傳30年以上,甚至延續至今,能做到這樣歌手太難了。」
做了20多年流行音樂,張東分析,兩岸流行音樂教科書式的演唱方式,鄧麗君是其中一本教科書;中國古典有四大名著來比喻華語歌壇的流行音樂,鄧麗君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最後,總結鄧麗君對大陸流行音樂史影響?張東說,「她永遠在,忘了嗎?沒有感覺忘了,隨時提起來,隨時有『為了忘卻的紀念』,因為太深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