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在疫情爆發初期也曾實施封城令。圖為馬德里太陽門廣場的遛狗民眾。(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英美及歐洲國家在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春天,曾實施一系列嚴格封鎖措施,但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此舉只降低0.2%新冠肺炎死亡率,卻付出「巨大的經濟及社會代價」。學者們認為,這些防疫措施缺乏根據,未來不該再次採納。此論文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發表後也引發不小的爭議。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應用經濟學家漢克(Steve Hanke)領導團隊,彙整全球24項疫情研究後指出,封城、禁足、限制集會人數等封鎖措施,對新冠死亡率「幾乎沒有影響」,關閉邊境只讓死亡率降低約0.1%,停課讓死亡率小幅下降約4.4%,關閉酒吧及餐廳等非必要產業店面最有效,能讓死亡率降低10.6%。
▲疫情初期,義大利一度成為歐洲疫情熱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研究團隊認為,封鎖不僅導致失業率上升、學童教育真空、釀成政治動盪、引發家庭暴力、破壞自由民主,還會促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比方說,患者居家隔離,卻把高含量的病毒傳染給同住家人,引發重症;關閉特定零售商店,反而讓更多人群聚集在「必要產業」店面,提高傳染風險;封城壓低感染數後,人們卻產生反彈行為及心態,在後續日子裡低估病毒威脅。
儘管如此,批評人士指出,研究團隊出身經濟學,而非公衛或醫療領域,而且可能刻意挑選符合自己意見的研究,最明顯的是,中國及紐澳在疫情初期實施邊境封鎖,確實有效遏止病毒,卻沒有被列入分析。此外,論文第一作者漢克持續批評封鎖政策衝擊經濟,甚至形容強制施打疫苗是「法西斯主義」,立場引發質疑。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疫苗及抗疫藥物問世前,封鎖有效斬斷病毒傳播鏈,減少住院及死亡病例,但也越來越多人指出,嚴格封鎖可能提高非新冠死亡人數,因為一些患者在疫情期間病情惡化,卻無法獲得醫療資源。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