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茵/台北報導
監察院於1月公布2項調查報告,其中一份直指北市府在2021年5月輕忽北農場域疫情,發現首例後近1個月期間內未積極落實篩檢,且疫調後卻未能發現居住於外縣市接觸者,造成247人染疫。對此,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監察院調查報告嚴重誤導視聽,疫情爆發原因除了「3+11」外,還有跨縣市疫調平台問題,「若有疏失,是不是連中央都要被糾正呢?」
監院調查報告指出,北市府輕忽北農場域新冠疫情感染,於發現首例後,將近1個月期間內未能積極落實篩檢、及時發現潛在感染源;且又未能有效管制、確認北農場域出入人員身分,以及採行必要篩檢、疫調或隔離措施,切斷可能傳染途徑,減少群聚感染之風險,降低疫情散播。
監委提及,北市府於北農群聚感染事件初期,有未確實就疾管署台北區管制中心彙整疫調結果,強化對北農場域疫情調查;且發生疫調結果有應發現卻未能發現居住於外縣市接觸者,確診後由其他縣市疫調,才發現屬於北農場域感染者,顯見北農疫情發生初期疫調對象、結果未盡完整。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圖/北市府提供)
黃珊珊14日於北市防疫記者會中回應,除了北農這部分的報告外,監院還有公布另一份萬華「阿公店」報告,都是針對台北市政府而來,「這2個調查報告中,對於北農部分很顯然是嚴重誤導視聽,沒有釐清事件本質。」
黃珊珊提及,當時自己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到監察院接受約談,北農事件發生時,是中央各縣市疫調平台無法串聯訊息,使台北市在疫情爆發時,無法掌握戶籍地於外縣市的北農工作者,所有發生在北市的案子中,特別是北農部分,北市府都有積極疫調,並且與監察院報告。
黃珊珊強調,北市每個人都有完整疫調報告,匡列人數都有交給監委,「所以我們釐清問題後,也有積極處理溝通,我們不明白監察委員報告為何忽略此事,疫情爆發有非常多原因,有諾富特3+11(3天居家檢疫+11天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疫調平台疏漏問題,其中北農批發市場出入人口多,這些絕對不是北市府有無設篩檢站的問題。」
▲北農篩檢站。(資料圖/記者湯興漢攝)
黃珊珊表示,北農有分一市、二市,且環南市場也於5月份升級防疫,當時整個批發市場都有做嚴格管制措施,例如北農管制、減縮進出人員,以及要求全市戴口罩、消毒和量體溫,「如果沒有做這些事情的話,疫情可能更嚴重。」部署防疫作業部分,整個北農公司都做得很完整,營業場域則於5月初分區分流分時段,鼓勵拍賣人員跟承銷人、供應商預約交易,從產地直接到消費端去,減少批發市場蔬果到貨與進場人數,「相關作業在很早的時候,就做了相關防疫措施。」
針對中央跨縣市疫調平台部分,黃珊珊說明,北農案最大問題就在此,莊人祥與他到監察院時,對方也已經講很清楚,個案列管是以居住地衛生局管理,跨縣市必須經過北市區管中心進行縣市協調,但後來因應縣市需求,才提供系統自動介接功能。
▲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北市長柯文哲。(資料圖/記者湯興漢攝)
黃珊珊說,台北市長柯文哲於疫情期間,曾有為了北農一事與衛福部長陳時中面對面開會,並且協調後才改變中央疫調系統,從頭到尾都有積極處理、防堵疫情,並非監委報告所稱的怠惰輕忽;北農案發生當時,北市無法在疫調系統內取得資料,此事發生後才使全國系統改變,「這絕對不是台北市的問題,若有疏失的話,是不是連中央都要被糾正呢?」
另外,監委提及,北市府於北農一開始發生零星疫情時,沒有特別設立篩檢站,直至6月21日有18名員工確診,疾管署提醒應注意北農場域群聚時,才因應疫情升溫,成立萬大國小、濱江市場篩檢站,顯見北市府於6月初若對於北農疫情有所警覺,即使當時因施工之故,不能於北農場域設置篩檢站,也能以權衡作法擇定適合地點為相關人員進行篩檢,而非請員工至量能有限、有一段距離的剝皮寮快篩站接受篩檢,或依相關人員意願決定是否接受篩檢。
黃珊珊認為,2021年5月13日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爆發院內感染,柯文哲隔天就指示成立和平、中興快篩站,5月15日成立剝皮寮篩檢站,當時中央還未同意使用快篩篩檢,但北市府先借了快篩試劑成立篩檢站,篩檢站是台北市政府先開始做起;而北農第一起確診為5月20日,當時只要有確診,都是用快篩站來做大量篩檢,監委稱沒就北農做篩檢,「我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篩檢站就在那邊。」
最後,黃珊珊強調,台北市反應速度比中央快很多,並顧及攤商需求,鼓勵攤商前往篩檢,在北農、環南疫情爆發後2週即控制,北市府相當用心處理此案件,「這報告有故意片面解讀狀況,嚴重打擊北市相關防疫工作同仁士氣,我們覺得非常遺憾。」且調查報告裡很清楚知道北市府匡列狀況,此調查報告被節錄出來部分,北市府認為別有用心。
而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於防疫記者會批評,這都是口水戰,防疫涉及醫療專業,「就算要調查,還是要派醫療專業人。我的意思是說,就算是政治打手,我也希望是專業的政治打手,不要找不懂醫療的人來寫,到時候會被K的很慘。」
▼面對萬華地區疫情,北市府於2021年5月成立剝皮寮快篩站。(資料圖/記者李毓康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