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學生吃完食物後引發敗血症。(圖/翻攝YouTube「Chubbyemu」)
記者張靖榕/綜合外電報導
日前傳出英國一名學生在吃完朋友放在冰箱剩下的雞肉麵條後,身體立刻出現不適症狀,甚至演變成敗血症必須截肢。該消息引起許多人對「隔夜食物」的恐慌,然而醫師陳志金發現,引發敗血症的關鍵可能是「腦膜炎雙球菌」的菌血症導致,並不是單純吃了隔夜食物就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
《每日星報》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則病例,被稱為「JC」的年輕人吃了朋友前一天從餐廳外帶回來的雞肉麵條後,突然引發嚴重高燒,被送到醫院急診時心率已經上升到每分鐘166次。
該名學生的病歷並未註記有任何過敏,小時候該接種的疫苗也已經接種,而且還是個很少喝酒的人,不過他每周會抽上2包菸,每天也都會吸大麻。急診後JC的情況惡化,院方必須聯絡出動直升機將他送至另一間大醫院治療。報告指出JC後來被發現受到「侵襲性細菌感染」,導致腎臟衰竭、血液凝結,手指和下肢出現壞疽,為了救命醫生只好將JC手指部分和膝部以下進行截肢。
儘管該篇報告中提到JC是透過唾液感染細菌,但因為隔夜食物的負面觀感讓許多人因此更絕得「過夜食物不該吃」。不過醫師陳志金本月初在臉書發文指出,新聞中的情境他也曾在加護病房(ICU)遇到過,確實有可能發生,但追查新聞來源後發現,發現JC事實上是一名美國人,住在新英格蘭(New England),罹患的則可能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菌血症,該病症主要傳播途徑就是口鼻分泌物和飛沫傳染。
陳志金表示JC吃了朋友吃剩的雞肉麵,傳染順序可能是前一位感染者的飛沫沾到食物上,JC接觸到後引發感染。「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症狀通常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畏光、精神錯亂等神經學症狀,即便抗生素對症治療,仍有10%至15%的致死風險;部分患者情況可能加重,演變成「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引發瘀斑、休克、急性腎衰竭等症狀,致死率可能提高至60%。
相較之下JC的遭遇算是不幸中的大幸,陳志金表示「腦膜炎雙球菌」屬於罕見,「但是遇過一次就終身難忘」,他之前遇過一位「腦膜炎雙球菌」的急診個案,雖然已使用抗生素,但因病情急速惡化,最後仍宣告不治。
陳志金的分析與事實查核中心所做的調查結果相符,報告指出該篇醫學文章原始出處為美國麻省總院個案紀錄(Case Records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該專欄挑選具特殊且有教育意義的病例,提供醫師治療診斷與治療病人的經過,增加臨床醫療人員對疾病的認識。
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廖書晨協助中心檢視論文後表示,後續臨床症狀和檢驗證實,引發敗血症導致截肢的元兇就是「腦膜炎雙球菌」,並非「隔夜食物」,可能在製作或運送食物的過程中沾染前一位患者的唾沫或鼻腔分泌物導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