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小行星有「3顆月亮」!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是四體小行星系統

▲▼天文學家發現小行星「慫女星」與圍繞其本身的3顆衛星。(圖/翻攝自Twitter@ESO)

▲天文學家發現小行星「慫女星」與圍繞其本身的3顆衛星。(圖/翻攝自Twitter@ESO)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人類解開太空謎團,可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因為日前,一顆於19世紀被發現的小行星「慫女星」(Elektra)竟然被泰國天文學家發現了第3顆較小的伴生衛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被探測到的「四體小行星」系統。

根據《Science alert》,目前人類一共發現110萬顆小行星,其中超過150顆行星至少有1顆以上的衛星伴隨,而於1873年被發現、因厄勒克特拉得名的慫女星是人類發現的第130顆小行星,其直徑約為260公里(160英里),它的第1顆衛星「S/2003(130)1」於2003年才被發現,之間足足差距130年,而第2顆衛星「S/2014(130)1」則直到2014年才被人發現。

不過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卻刊登出令人驚訝的研究結果,由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波爾杜(Anthony Berdeu)所領導的天文學家小組,透過歐洲南方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的SPHERE儀器獲取數據資料,並研發一種新的數據處理算法後,重新審視2014年以來對慫女星的觀測,豈料卻發現更小的第3顆衛星。

▲▼小行星「慫女星」與圍繞其本身的3顆衛星。(圖/翻攝自Twitter@ESO)

▲小行星「慫女星」與圍繞其本身的3顆衛星。(圖/翻攝自Twitter@ESO)

報導指出,慫女星的第1顆衛星直徑為6公里,環繞慫女星軌道的平均距離為1300公里;第2顆衛星直徑更只有2公里,平均軌道距離為500公里;至於最新發現的第3顆衛星則更小,直徑僅約1.6公里,平均軌道距離為340公里。

報導分析,其實要找到這些衛星需要耗上一段時間是有其原因的,因為小行星的體積通常都非常小,且本就光線黯淡,只有在最好的狀態下才會發出微弱的光束,加上任何較小的小行星在軌道運行時都會變得更暗,因此恐怕會被它的母體小行星遠遠蓋過。

至於小行星的衛星是如何形成,去年一項研究發現,一顆名為「艷后星」(Kleopatra)的小行星,其2顆衛星可能是由小行星自體噴發出的塵埃所形成,不過目前天文學家仍未知該衛星形成機制有多常見。

►20分鐘聽懂《Wow世界熱鬧什麼?》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