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高齡化社會悲劇屢傳 醫師提長照三支箭助減壓兼顧老人生活品質

▲照顧失智老人往往是家屬沉重的夢魘。(圖/資料照片,南投縣政府提供)

▲照顧失智老人往往是家屬沉重的夢魘(下同)。(圖/資料照片,南投縣政府提供)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失智患者照顧者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弒親的悲劇,不時佔據社會新聞版面;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沈政男表示,一般民眾認為失智症即變得健忘,但其實睡眠時間混亂、行為失序、妄想甚至攻擊行為,往往也都是讓照顧者撐不下去的原因,因此提出「失智照顧三支箭」:針對提供藥物、非藥物及長照三個層面來討論。

沈政男指出,老人家被診斷失智症後,家屬反應通常是詢問:「可否吃藥,延緩退化?」但依據病因,主要可分成阿茲海默型、血管型、路易體/巴金森型與額顳葉型:若是阿茲海默型或巴金森型,服用延緩退化的藥物略有效果,而對其他型失智症的療效較差;這類藥物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目前健保規定已有條件開放合併使用。

▲南投縣交通接送長照服務即日起擴大申請使用對象。(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不少家屬對藥物的期待很大,沈政男解釋,其實藥物只能暫時、略為改善認知功能,老人家終究會繼續退化、需他人照顧;在照顧過程裡,最讓家屬困擾的是失智症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比如被偷妄想、躁動、失眠、抗拒照顧等,此時應在白天提供老人家夠多夠好的活動,讓他們不會打瞌睡並舒展身心、讓情緒穩定。

家屬也須學習照顧技巧,當老人家要求回家、找親人時,可利用短期記憶不佳的特點,給予延緩,並滿足底層需求,比如當可能是肚子餓而吵著要回家,最後仍無法安靜下來,就滿足表面需求,帶他們出門繞一圈回到原點,順便做運動;家屬之間更應該協調充分照顧人力,而非把照顧責任丟給1、2人。

長照部分,沈政男提醒「長照2.0」政策可提供居家與日間照顧,也有短期機構喘息照顧,若要申請外籍看護,一般須達中度失智程度;至於全日機構,最理想是失智團體家屋或失智照顧專區,但台灣目前仍在發展,床位有限。照顧失智老人雖不輕鬆,若能掌握失智照顧三支箭,當可減輕負擔並提升老人家的生活品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