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報告行道樹普查成果。(圖/市府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9日於市政會議,進行「桃園市行道樹普查成果」專題報告指出,行道樹屬於都市綠色資產,具有景觀優化、生態保育、空氣淨化及節能減碳四大功能,依系統建置約300餘種樹種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全市數量較多前三名樹種為:臺灣欒樹(計14,747株,20%)、樟樹(計13,512株,19%)、小葉欖仁(計8,966株,12%)。
另由於小葉欖仁(12%)、正榕(8%)、黑板樹(6%),容易板根造成基盤隆起、破碎等情形,屬於非優良樹種,後續將由養工處會同區公所進一步檢討改善。市府工務局規劃「桃園市生態城市造林計畫」,分為「企業媒合認養」、「公共工程造林」、「建立獎勵制度」及「結合城市行銷」四大策略,並於2018至2020年間完成全市超過11.4萬株的行道樹普查。
發現其中25%是容易破壞人行道的黑板樹、榕樹及小葉欖仁,主要原因為樹穴空間太小,導致樹木生長不良且容易造成基盤損壞,後續將由交通局與養工處共同規劃行道樹改善、人行道寬度及道路空間調整,並逐步汰換現有過小的植穴;而行道樹種也將透過「桃園市生態城市造林計畫」的樹木諮詢小組所提供的專業建議來選擇,有效提升行道樹品質及城市景觀。
養護工程處副處長高必嫻表示,依據《森林法》及《森林以外之樹木普查方法及受保護樹木認定標準》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每五年應至少辦理普查一次。市府於2016年即訂定《桃園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自治條例》,2018至2020年持續針對位於人行道、分隔島、路肩、槽化島及退縮建築無遮簷人行道的樹木進行普查,主要工作項目包括:樹種辨識、樹木位置坐標定位、胸徑量測、記錄樹木生長狀況、蒐集樹種性狀資料、影像紀錄、製作及掛設樹籍名牌、建置樹木普查資料庫等,累計已普查逾11.4萬株。
高副處長說明,有別於其它城市採單一版型,桃園樹籍名牌分為綠色的常綠版型及咖啡色的落葉版型,分別代表常綠樹種及落葉樹種,並採用鋁板材質及不銹鋼彈簧繩固定。除退縮建築無遮簷人行道外,其他樹木皆以公家單位維管對象進行掛牌,目前共計掛牌約6.5萬株,有助於親近樹木、認識樹種,深受市民朋友喜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