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資料照/軍聞社)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長期主張「國家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簡稱ODC)」,並支持「微型突擊艇」,甚至公開反對投資「打得到中國內陸」的武器;不過,這嚴重違背當前軍方主流派建軍架構,引發軍方內部所謂派系之爭。
李喜明在參謀總長任內拋出的「國家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簡稱ODC)」,其實嚴重違背與蔡英文政府、軍內主流派整體建軍構想;近日因俄羅斯武力入侵烏克蘭,台灣防衛戰略的議題,再次成為討論,李喜明再次公開反對軍方將資源投資在能夠打到中國內陸的長程武器,並重申主張打造「突擊艇」。
李喜明認為,台灣軍事不應該投資在華麗昂貴的武器上,應該優先投資具有高存活能力的小型、大量,並且可分散、機動的低成本武器,正如他過去在任時,一直提出以316億打造60艘「微型飛彈突擊艇」。
不過,其實此一主張,過去在軍方內部已有過激烈爭執。首先,把時間追溯到2017年,李喜明擔任參謀總長時期,他在國家整體防衛構想上,提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建議打造微型突擊艇;但在此同時,國防部長嚴德發走馬上任,卻將此改為「聯合防空、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構想。
此外,李喜明與協助蔡英文推動「潛艦國造」的前參謀總長黃曙光,兩人不合的傳言早已甚囂塵上。因此,李喜明除了整體戰略構想遭主流派推翻外,還出現所謂李喜明所屬「小艇派」與黃曙光所屬「潛艇派」之爭。
事實上,李喜明多次拋出「不對稱作戰」的論述,來支撐其「小艇派」的主張,但其實在軍方主流派的認知上,「不對稱作戰」核心關鍵並非在「武器」,而是整體作戰構想,所謂不對稱應該是在「建軍資源」上的不對稱。
軍方人士表示,如何在有限的國家資源下,建立「反制武器裝備」才是重點,好比如何運用電子作戰、水雷、潛艦、反制敵指管系統,甚至美軍極為關注的機動飛彈車。
在「微型突擊艇」的主張上,過去其實也多有討論,噸位小、耐波力不足,海象會是必須克服的難題,更不用談武器裝載問題。因此,軍方人士指出,這也是為何美方反而支持「機動飛彈車」,因為價格便宜、保養容易,具有機動能力、存活率,還能裝載較多的反艦飛彈。
總體而言,在2021年國會審查預算時,時任海軍參謀長敖以智中將就表示「微型突擊艇」案經初步評估「不符合作戰需求」,朝野立委當時也一致通過將該預算全數刪除。
對於李喜明的建軍構想,以及其「小艇」理念,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受訪時表示,建軍構想都會尊重,不過「不對稱作戰」的核心不是「武器」,而是「不對稱成本」,不能單由武器層次來思考,而是要從作戰層次切入。
針對李喜明主張不應該投資所謂「能打到中國內陸的長程武器」,蘇紫雲表示,打到對岸的長程武器,也屬於「防禦性」武器,因為台灣確定兩岸戰事不會打第一擊。
蘇紫雲認為,這些長程武器是用來「打亂敵人節奏」,舉例而言,中國內部幾十座機場,如果台灣能夠以長程武器阻滯的話,至少能拖延對手短時間的作業能力,共軍機隊要到台灣的話,能削弱其戰力,這是在創造台灣防空部隊會有「時間之窗」,因此反擊武器是可以有效空優、海優的。
蘇紫雲進一步說,假設我用長程飛彈封中共機場,一枚要價大約3000到4000萬,但可以把機場輪轉機制打亂;可是如果共軍戰機來台,台灣一架5000萬,要對上共軍20架,這算下來反而不划算,因此長程武器也不是在殺傷有生戰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