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控注意! 專家籲「變綠發芽」整顆丟:保存不能照光 

▲▼馬鈴薯,澱粉,五穀根莖類,食物(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農糧署強調,馬鈴薯開始變綠或發芽應整顆丟棄。(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台灣的馬鈴薯通常在冬季裡作期間栽培,每年1至3月為主要採收期,農糧署指出,常見品種有克尼伯及台農1號,前者扁橢圓外型,口感紮實適合做洋芋片,後者橢圓外型,口感鬆軟適合烹飪料理,跟進口馬鈴薯相比,國產馬鈴薯通常稍微帶有泥土,是新鮮象徵,買回後記得用「報紙或黑布」覆蓋保存,若發現整顆變綠發芽則直接丟。

買回新鮮的馬鈴薯要怎麼保存?農糧署說明,可用報紙或黑布覆蓋,置於陰涼通風處,關鍵是「避免照光」,如果購買數量較多,也可以蒸熟後冷凍保存,不過要先去皮蒸熟後切塊,至於夾鏈袋或料理盒冷凍。農糧署提醒,食用時要注意,如果開始變綠或發芽,則應「整顆丟棄」,避免再食用,主要是變綠後「生物鹼含量提高」。另外,農糧署提到,有時會出現黑心,是因氮肥過多或冷藏不當導致,只要削除黑心處並完全煮熟,對人體無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農4號馬鈴薯,烤薯片。(圖/農試所提供)

▲▼農試所表示,台農4號薯球乾物含量達22%以上,製作薯片產出率較克尼伯高出約10%。(圖/農試所提供)

▲▼台農4號馬鈴薯,烤薯片。(圖/農試所提供)

農委會農試所進一步指出,馬鈴薯為國際上重要的蔬菜項目,除鮮食外,尚有薯片、薯條等加工需求,用途多元廣泛。依109年進口資料顯示,台灣每年進口約2.5萬噸鮮食用馬鈴薯、進口值約新台幣5.8億元,進口加工用馬鈴薯約10萬公噸、進口值超過50億元,近年國內馬鈴薯栽培面積約2600公頃,產量為5.3萬公噸,國產馬鈴薯一年一收,產量尚不敷全年需求。

農試所表示,目前鮮食品種以「克尼伯」為主,外觀形狀佳,但澱粉含量低,薯片產率較低;加工品種主要為「大西洋」,非常適合薯片加工,但燉煮容易糊化,不適合鮮食。為培育兼具加工與鮮食用之品種,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自102年起,以加工特性優良的品種大西洋作為親本,與高產、鮮食特性優良的品系雜交,經多年培育,選獲兼具加工與鮮食特性之馬鈴薯新品種台農4號。

農試所提到,台農4號種植到採收期約為110天,薯形為短卵形,芽眼淺,外皮淺黃色,薯肉為乳白色,外觀佳,薯球大小均勻,中大薯比例可達70%以上,商品利用價值高,薯球乾物含量達22%以上,尤其製作薯片時,產出率較克尼伯品種高出約10%,對於薯片加工業者能節省原料費用支出,農民也能契作供應,穩定收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