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21大地震後,南投縣災民冒險入屋搶救財物。(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文/蘇君薇/今周刊
週三(3/23)凌晨1點41分花東外海發生規模6.6強震,搖晃時間長達30秒,而後連續又發生地震,全台民眾驚嚇整晚不敢入睡。
不少人想起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那晚的逆斷層型地震,持續大約102秒,這次發生時間點僅相差6分鐘,讓網友們驚呼「921陰影再現,還以為天國近了…」、「921是左右搖後又上下搖,還好這次沒上下」、「左右搖別緊張,上下搖才是可怕」。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起規模6.6地震不僅是49年來最大,也是921大地震後,台灣排名第5大地震。
1999年921大地震,帶走2415條人命,震撼全台,本刊整理台灣過去百年來,曾發生過的10大強震。
2018花蓮地震
2018年2月6日晚間11時50分,花蓮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2、震源6.3公里地震,造成17人罹難、291人受傷。震後陸續發生多起餘震,餘震最大規模達5.7。
當時主要災情集中於花蓮市,花蓮統帥大飯店1、2樓坍,1人遇難,「雲門翠堤」大樓嚴重傾斜,14人罹難。另2人於民宅中罹難。
震後,部分建築被發現違規改建、破壞房屋結構,導致房屋於震災中坍塌,全面究責。行政院並啟動全台建物快篩,預計2020年前完成2.7萬件;內政部也將研修《建築法》,針對耐震評估構造不安全、不符規定之建築,限期補強/重建,違者最高將處30萬元罰鍰,屆期未改善將連續處罰。
2016高雄美濃地震
2016年2月6日凌晨3時57分,高雄市美濃區發生芮氏規模6.6強震,造成117人罹難、551人受傷,為921後最嚴重之地震,也是台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倒塌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
當時主要災情集中於台南市,其中,台南永康維冠金龍大樓災情最為慘重,大樓傾斜倒塌,三分之二樓體下陷、毀損。
災後調查發現,維冠金龍大樓建造偷工減料(大樓樑柱使用沙拉油桶)、非法借牌營造,且一樓牆壁被店家擅自打掉,破壞大樓結構。台南地檢署以業務過失致死罪偵辦相關人士,並於第一時間收押前維冠建設負責人,及參與建造的兩名建築師。
1999南投集集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南投縣集集鎮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造成2415人死亡、11305人受傷,逾10萬間房屋倒塌,為台灣近百年來死亡人數第二多之地震。地震主因為車籠埔斷層錯動,造成長達85公里之破裂帶。
當時主要災情集中於南投縣、台中縣市,南投竹山「玉山新城」倒坍破碎,部分住戶遭到活埋,台中石岡水壩斷裂。另,台北12層樓高「東星大樓」倒塌、87人死亡。
震後隔年(2000年),為悼念地震中罹難的民眾,中央政府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加強防震宣導措施,以降低地震傷亡。
1986花蓮地震
1986年11月15日清晨5時20分,花蓮東方20公里海底發生芮氏規模 6.8地震,造成15人死亡、62人輕重傷,逾200間建築物受損。
當時災情多集中於花蓮縣、宜蘭縣及台北縣市,其中,花蓮蘇花公路及中部橫貫公路全線中斷,北迴鐵路鐵軌扭曲。
1964白河大地震
1964年1月18日晚間8時04分,台南縣東部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造成106人死亡、650人受傷,為二戰後台灣首個重大災害地震。地震主因為觸口斷層錯動。
當時災情多集中於台南縣、嘉義市,台南關子嶺出現山崩、烏山頭水庫堤壩龜裂,嘉義市一餐廳火災,因當時忙著救災無暇救火,導致火災蔓延一公里。
當年地震,台灣尚未有官方救災管理政策,救災及災後重建多由國軍及警方執行,震後隔年(1965),由當時的台灣省政府發布自然災害援助標準程序。
1959恆春地震
1959年8月15日下午4時57分,恆春東南東方約70公里海底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台灣全島及澎湖皆有感,造成17人死亡、68人輕重傷。
震區陸續出現山崩地裂、井水異常、噴砂及噴水等現象,港口溪之溪口入海處,還疑似出現海嘯現象。
1946新化大地震
1946年12月5日清晨6時47分,台南縣新化鎮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造成74人死亡、474人輕重傷。地震主因為新化斷層錯動。
主要災情集中於台南新化、新市、永康一帶,鐵路、縣道、橋樑皆受毀損,台南中部當時也發生土壤液化等現象。
1941中埔地震 (1895年至1945年為台灣日治時期)
1941年(昭和16年)12月17日凌晨3時19分,現今嘉義縣中埔鄉龍山腳附近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造成358人死亡、733人受傷,災情慘重。
當時主要災情多集中在台南州(約為現今雲林、嘉義、台南縣一帶)。震後,草嶺地區因山崩、土石堵塞溪流,形成堰塞湖,震後至隔年2底,共發生超過1200次餘震。
1935新竹-台中地震
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現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為台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之地震。
當時主要災情多位在新竹州及台中州(約為現今新竹縣市、苗栗縣及台中市一帶),后里-大安(現今舊泰安站)隧道崩塌、大甲溪橋破損,縱貫線「魚藤坪橋」被震毀成「魚藤坪斷橋」(現今龍騰斷橋,於2003年列為古蹟保存)。
震後,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設置專門委員會推動震災復興,並增設地震觀測站,加強對地震之了解。
1906梅山大地震
1906年(明治39年)3月17日清晨6時43分,現今嘉義縣梅山鄉一帶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造成1258人死亡、2385人受傷,逾2萬房屋倒塌受損。地震主因為梅山斷層及陳厝寮斷層錯動所致。
日本地震專家指出,當時房屋多為黏土、茅草、竹片和白石灰建成的「土埆厝」,耐震度低,且震後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液化現象。另,當年罹難者多為女性,疑與台灣早年陋習-女性「纏足」(裹小腳)有關。
延伸閱讀
6.6強震後又狂搖逾50次…專家示警恐現「規模8↑強震」:海溝型地震超過百年週期必發生
她為何賣掉存股族最愛的中鋼,改存兆豐金?30歲小資女年領20萬股息:換股時機學起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