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專家召開會議,針對5至11歲施打新冠疫苗與否,及青少年第三劑施打必要性激辯。(圖/路透)
記者張乃文/整理報導
本土新冠疫情數度波及學童,喚起外界對5至11歲疫苗,及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劑施打的關注。只是,國內外專家看法不一,一派醫師擔憂染疫兒童的併發症、另一派醫師考量疫苗可能產生的心肌炎問題。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則於今日(24)召開專家會議,會中針對2大議題討論、定案。
本土Omicron確診者症狀中,12歲以下兒童染疫後多為輕症,以發燒占大宗,加上國外數據,看似少有重症,但不少醫師及專家認為,兒童染疫者有增加趨勢,對於接種疫苗與否有其討論必要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今召開專家會議,會中討論2議題,包含12~17歲青少年的第三劑追加劑,及5~11歲基礎劑。針對11歲以下兒童部分,BNT、莫德納兩款mRNA疫苗都會列入討論。
對於兒童染疫情況,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提到,據研究,兒童的長期COVID症狀會影響所有年齡段,包括嬰兒,甚至會引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雖然比例低,但對於身體的影響不可忽視,全身器官可能出現炎症及精神問題等,嚴重恐致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先前也曾說,兒童是容易受到感染的族群,「恐怕不能不打疫苗。」
▲專家會議對於兒童疫苗將納入mRNA兩款討論。(圖/路透)
不過,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分析利弊,由於兒童施打後可能會有接種部位疼痛、疲倦、發燒、無法上學等症狀;但未接種疫苗確診,大部分都是輕症,包括咳嗽、頭痛、流鼻涕、發燒,就算最嚴重也是所謂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指出,這議題真的不好決定,疫苗目前已經不太能防感染或傳給他人,主要是防重症,但兒童本來重症風險就極低,在此族群廣泛施打疫苗真的很難說一定是利大於弊。他指出,兒童要打疫苗的話應該使用兒童劑型,而非簡單的用大人劑型抽三分之一即可。
林氏璧認為,疫苗現階段重點是防重症,就該打在重症風險最高的人群即可,「讓兒童大幅施打比較像是在治療家長的焦慮」。但最終決定仍留給國內的兒科疫苗專家們激辯,這個問題沒有最好的答案。
除了5至11歲疫苗問題有待商榷,已接種2劑BNT的12至18歲族群同樣須思考第三劑疫苗的必要性。ACIP召集人李秉穎坦言,國內外對青少年的追加劑都尚未有共識,且目前也僅有BNT可施打,其他疫苗都還沒獲得授權,但考量要讓青少年施打第三劑的主因就是Omicron。他指出,既然成人需要施打第三劑加強保護力,青少年同理勢必也得接種,只是問題在於,心肌炎的發生讓他十分擔憂。
▲青少年施打第三劑的需求,有專家擔憂心肌炎問題導致利弊得失相近。(示意圖/記者黃孟珍攝)
小兒科醫師林應然同樣因心肌炎,針對青少年施打第三劑傾向「沒有必要」,而權衡利弊得失相近,他認為,屆時若開放接種,除了明確告知優劣,應不強迫施打。
陳秀熙對此議題則是持保留態度,包括副作用等利弊考量。他不諱言,若疫情較緩和其實是不太需要;不過,反過來說,假設超過一定比例的青少年感染,可能演變成大流行,就要考慮接種。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