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舉辦台灣原創動畫《小貓巴克里》3D版首映會,現場展示由人工智慧3D影片轉換系統的最新研發成果,嶄新又舒適的觀影體驗,驚豔四座。(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28日上午舉辦台灣原創動畫《小貓巴克里》3D版首映會,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暨敏求智慧運算學院副院長楊家輝師生團隊,現場展示由人工智慧3D影片轉換系統的最新研發成果,「裸視 3D技術不用戴眼鏡就能看立體電影」,嶄新又舒適的觀影體驗,驚豔四座。
楊家輝表示,業界已發展出2D影片轉3D的技術,但仍需大量人力切圖與修正才能達到流暢與舒適自然的3D效果。經團隊驗證,「基於人工智慧之3D影片轉換系統」已可做到百分之95自動化2D影片轉換成3D,實務上只需要20分之1的時間,大幅提升產量與效率。團隊對於景深估計與補洞的技術持續發展,未來目標朝全人工智慧方向執行。此外,配合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的應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原來精緻的2D人、事、地、物影像,即可用來建構裸眼3D元宇宙,加速元宇宙發展指日可待。
成大電資學院院長暨敏求智慧運算學院院長詹寶珠也是技術團隊的成員,負責景深部分。詹寶珠表示,景深用人去做其實很耗時間。連續幾年研究團隊都在找如何產生景深,並讓景深變成規格可以輸入電視,讓電視要播2D或3D都可以。
《小貓巴克里》3D版為首支由成大「人工智慧3D影片轉換系統」轉換的3D動畫長片。試映會現場,影片原創者邱立偉導演、國內裸眼3D螢幕製造廠商騰騏科技總經理潘群倫,以及國內3D電影製作領導廠商兔將創意影業立體製作人蘇莞筑與洪揚絢技術總監等皆出席與會。
享譽國際的台灣原創動畫電影《小貓巴克里》導演邱立偉致詞談到,電影從黑白到彩色、2D到3D,再到AR或VR,所有的發展都在提供觀眾更真實的感受。「(成大)這個技術如果能夠透過系統技術大量產出,觀眾可以接收到更多內容,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邱立偉透露,當時《小貓巴克里》的確有考慮過直接做成3D影片,但是後來發現造價實在太高,只好放棄。「成大團隊技術成果讓我們嚇了一跳。楊老師技術團隊反而把平面變成立體,影片中有些畫面我們沒有真正搭建 3D 模型,沒想到(人工智慧)技術讓平面的東西反而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風貌,等於變成另外一部電影,更有趣,更讓觀眾可以投入,讓(電影)角色栩栩如生在眼前」。
傳統3D電影製作需要大量人力、時間以及設備成本,《小貓巴克里》3D版運用國立成功大學團隊開發的「基於人工智慧之3D影片轉換系統」,透過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及深度學習技術,大幅提昇影片2D轉3D的速度及精準度,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亦可節省後製及檢查流程,使整體成果更快、更準,3D效果更舒適。
「基於人工智慧之3D影片轉換系統」不只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亦突破傳統思維,重新改造影片轉換流程,設計出影片分段器。楊家輝團隊表示,每一幀畫面在進入深度生成系統前,會先被分類器分成不同種類的片段;每段影片都會有較高的相似性,而在這之中製作少量的關鍵深度。「利用關鍵深度來對系統進行訓練,系統便可以針對每段影片做出相對應的深度估測。相較於直接做單視角深度估測,比較不會產生模糊的情況而且準確率相對高很多,也可以做出相應的深度客製化設計」。
2009 年電影《阿凡達》商業上的成功,讓電影製作公司趨之若鶩,紛紛投入3D電影製作,3D影片蔚為風潮,3D影廳成為各電影院標準配備。當時,亦有人預估3D電視廣播時代亦將緊接而來。然而,過去十幾年來3D電影產量比想像中少得多,3D電視廣播亦胎死腹中,其中關鍵便是3D電影的製作成本與觀賞舒適度。楊家輝表示,過去3D電影發展受阻主要是沒有內容。未來運用人工智慧把 2D影片大量轉成3D,希望促進台灣影像內容軟實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