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地陸續出現確診個案。(圖/記者賴文萱翻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國內各地陸續出現確診個案,讓不少人擔憂重演去年5月疫情大爆發。不過,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認為,目前沒有那麼可怕,且大部分人都有共識,不能一直追求清零,因此有些疫情在所難免。但醫師也擔心萬一未來有大規模社區感染,藥物恐怕不足,喊話要「盡量爭取更多新藥。」
本土疫情連環爆,但李秉穎今天(31)被問到「可說是嚴重嗎?」他則說,「沒有啦。」醫師提到,大部分人都有共識,不能一直追求清零,所以有些疫情是在所難免的,加上防疫規範的放鬆,未來就是要習慣會有一點疫情的狀況。
李秉穎指出,國內這還不算大爆發,對比鄰近的日本、韓國,這稱為「小爆發」,但持續下去的確是有可能大爆發。這時候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做合理的解封規劃,這之中尤其重要的就是「不要影響重症醫療及醫院收治能力」。且現在雖有進口新藥,但供應有限。醫師示警,萬一有大規模社區感染,說不定藥物是不夠的,還是喊話「盡量爭取更多新藥。」
但討論到「與病毒共存」這件事,周玉蔻直言,無論是輕症或重症確診,在患者的心理狀態的衝擊「我不認為有差別」。李秉穎則發表看法,所謂重症,會出現肺炎、氧氣下降等症狀,開始會想到人生問題;但輕症就如同感冒般,受到的內心衝擊則是「會被隔離」,自由受限,所擔心的狀態不太一樣。
周玉蔻提到,主要是確診會變成一種紀錄,染疫者還是會擔心可能被貼標籤。她更問到「若要與病毒共存,最後是否就不要篩檢了?」李秉穎說,大部分國家都還是會繼續篩檢,至少要確定有沒有感染,若確診,也能盡快用藥以避免變成重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