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吃爆買、社群成癮都是「用錯方式保護自己」!破解15種防衛機制

▲▼連假,運動,血糖,糖尿病,大吃。(圖/pixabay)

▲大吃大喝不是犒賞,可能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圖/pixabay)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很多人工作壓力大,就忍不住買名牌、血拼購物來犒賞自己;有的人則會深夜吃高熱量食物,當作放鬆,心理師洪培芸提醒,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形成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看似保護自己,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心理師洪培芸寫下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近來由寶瓶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書中舉例並解析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包括吃不停、買不停的行為,以為是放鬆或犒賞,其實是以食物及購物來「壓抑」情緒,並「合理化」、「成癮」行為。還有家長在公司被主管修理,回家就怒罵小孩不寫功課,這是在「轉移」憤怒給家中弱勢的替罪羔羊,例如孩子或太太。

還有一個例子是太太總頭疼,且哀求,先生只好做所有家事,這是以「退化」行為獲取關愛,卻是困住彼此關係的牢籠。另有些人會說,「別人的老公就是比較貼心」,這是透過「理想化」他人,自貶、看輕自己與另一半。

現代人常見的還包括太在乎「網路形象」、社交媒體成癮,多數人將社群按讚數當作自我價值感的來源,但那其實是透過「抽離」與「認同」,來迴避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

▲▼洪培芸《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圖/寶瓶文化)

▲洪培芸《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圖/寶瓶文化)

心理防衛機制由佛洛伊德所提出,而心理師洪培芸認為,沒有人真心想要搞砸自己的人生,心理防衛機制是一種「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藉此避免在漫長人生的不同階段、各個面向裡,可能會有的焦慮、衝突及痛苦⋯等情緒。
 
為了降低這些不舒適,維持自我功能得以正常運作,所以透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來減緩負面情緒的衝擊。因此她提到,當我們能夠在負面情緒出現時,時刻保持覺察,並且作為警訊,就能即早提醒及教育自己,接下來可以走的保護自己途徑,哪些路徑可行,哪些路徑將會是通往地獄。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也推薦,這本書把精神分析治療理論中的重要觀點,用深入淺出及生活化的方式,讓普羅大眾都能明白理解。「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在充分自覺下,做出改變,而與真正的幸福更靠近一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