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 。(圖/視覺中國)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上海封城持續近半個月,疫情仍在擴散,9日新增本土感染個案2萬4943例,再創新高。曾承諾不會封城、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吳凡表示,有人認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間選擇第三條道路,即允許病毒低水平流行,「這是行不通的。」
▲上海市民排隊做核酸。(圖/視覺中國)
據今(10)早通報,上海9日新增本土個案2萬4943例,分別是1006確診、2萬3937例無症狀感染者。其中191例確診病例為此前無症狀感染者轉歸,228例確診病例和23412例無症狀感染者在隔離管控中發現,其餘在相關風險人群排查中發現。
此輪上海疫情中,該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曾於3月26日強調,上海不行封城,因為上海在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乘載了重要功能,「如果我們這個城市停下來,東海上就會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影響到全球的經濟。」
然而上海在3月28日宣佈「半封城」,原定4月5日解封,但當局宣佈繼續實施封控管理。吳凡也因此陷入爭議,她9日向《澎湃新聞》表示,無論從病毒本身的特性,還是從人群免疫的背景,抑或從抗疫「武器」的技術儲備,現階段,必須堅持 「動態清零」不動搖。
為什麼不能「躺平」?吳凡從五個維度分析了現階段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決策考量,分別是病毒本身的特性;關於人群免疫背景;控制「低水平流行」行不通;抗疫「武器」不斷豐富,未來值得期待;因時因勢採取最適合當地的防控措施。
吳凡談到,有人認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間選擇第三條道路,即允許病毒低水平流行,這是行不通的,第一病毒進來後就清除不了、長期存在,「今天你可以對付Omicron,明天對付其他變異株還行嗎?」第二是技術問題,是否有足夠的措施能保證不擠兌醫療資源,長期處在可控的水平?
▲小朋友在接受檢測。(圖/視覺中國)
「有人就問過我,我們有沒有剎車機制,假如會有一萬人感染,讓一萬人不是出現在一個星期裡,而是出現在3、4個月裡,那就不會擠兌醫療資源了。」吳凡不認為有所謂的「剎車機制」,因為當病毒在人群中蔓延後,隨時可能失控,控制「低水平流行」實際上不具有操作性。
還有人說能否在醫療資源好的地方試驗「低水平流行」?吳凡認為,試不起,退一萬步講,即使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地區試驗,做到了低水平流行,還是擋不住外溢的風險,「無症狀感染者這麼多,隨時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醫療條件不夠完備的地方又怎麼辦?所以行不通。」
吳凡指出,在實現「動態清零」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時因勢採取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