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者向體外持續排毒「7到12天」!陸專家發長文解答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圖/翻攝 中國網)

▲大陸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圖/翻攝 中國網)

記者鄭思楠/綜合報導

大陸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在其個人社交平台發文表示,一個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在經過大約1到2天的病毒複製、增長後,開始向身體外排出病毒(即核酸檢測陽性),並持續約7到12天。感染者在向身體外排出病毒時,就具有了傳染性,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他進一步指出,新冠病毒只有不停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才能維持其長期生存。如果感染者在超過其最長排毒時間,還不能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病毒就會被人體免疫功能消滅,「把一起疫情中的所有感染者發現出來,採取物理隔離方式,限制其與別人接觸,阻止其將病毒傳播給別人,並保持一個最長排毒時間,病毒就在疫情所在地被消滅。」

所以,吳尊友認為,在沒有本地的持續傳播新冠疫情、且本地新冠疫情主要來自境外傳入的情況下,動態清零策略是最佳選擇。

他直言,一般來說,疫情發現的早,其波及範圍小,就越容易實現動態清零。即使發生了一定比例的社區傳播,以縣(區)為基本單位,只要新冠疫情出現社區傳播的縣(區)數,占全國縣(區)總數的比例很小,都是可以實現動態清零的。

在上海因防疫而引發諸多亂象後,大陸「動態清零」防疫策略就受到不少質疑,吳尊友回應,在取得控制武漢新冠疫情後,大陸境內就基本消滅了新冠病毒疫情,隨後發生的疫情都是從境外輸入的。換句話說,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在絕大多數時段裡是「乾淨的」,因此,「動態清零」是中國新冠防控的最佳選擇。

吳尊友說,「動態清零」的靈魂就是發現早,控制早,把每起疫情,消滅在萌芽中,不讓疫情就地紮根。他並澄清外界對「動態清零」的四大誤解,「動態清零」不等同於零感染、封控、全員核酸檢測、影響經濟。

他強調,「動態清零」是指對於發生的疫情,發現一起、消滅一起,既不讓新冠病毒在疫情所在地流行,也防止病毒擴散致其他區域,與零感染有本質區別。

吳尊友進一步表示,其次,「動態清零」採取的措施取決於疫情發現的階段,如發現的早,只需隔離治療病人,加上隔離觀察密切接觸者,就能實現清零。只有當疫情發現晚,或雖發現較早但沒能採取果斷措施及時控制住,出現了較多社區傳播的情況下,才使用封控措施。同樣,只要疫情發現的早,傳播鏈清楚,順著傳播鏈,把密切接觸者發現出來,就沒有必要做全員核酸篩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