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公布縮短居隔為「3+4」,並自今日(26日)起實施,目前已居隔超過3天者,自4月27日開始解除隔離;不過,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4天快篩陰性者不能聚餐或到餐廳內用,也不建議到學校上課。也就是說,如果是被居隔的學生,最快要等到解隔離的隔天,也就是第8天才能回到學校上課,對此,《ETtoday新聞雲》以台北市為例,整理出5大QA供學生及家長們參考。
▲台北市各所國小仍維持實體到校上課。(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
Q1:台北市停課標準為何?哪些人會被匡列?
A1:台北市根據教育部新停課指引調整停課標準,各級學校若有確診個案,1班有1位則該班停課10天;若確診者或密切接觸者班級超過全校3分之1或超過10班,則全校停課;停課天數視需求決定。
較為特殊的是,由於幼兒園的活動班級界限不明顯,容易混班接觸而且共用區域多,因此,若1園出現1位師生確診,疫調結果全園師生均為密切接觸者,全園停課10天。
至於匡列對象,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學校部分就是匡列同班同學,高中以下學校為同班同學,大學以上為跑班的密切接觸同學。
▼▲台北市各級學校停課標準以及匡列對象表。(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Q2:若有跨班活動或社團活動該怎麼辦?
A2:台北市教育局表示,各校辦理活動時,應加強各項防疫措施,避免可能的感染,以期在防疫之餘,也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例如全校性或學年性的集會活動,應優先調整透過線上或班級轉播等方式進行;課後照顧班、課後社團、校隊訓練等,在配戴口罩的原則下可以繼續辦理,但因應疫調作業需要,學校得安排固定座位進行,並留存學生座位表備用。
另外,屬於動態性社團或體育課程,也請學校維持社交距離進行課程安排,並以配戴口罩方式進行,儘量以固定分組或分隊方式進行,相關器材於轉換使用前應先消毒,游泳課程則仍暫緩。
Q3:0至12歲兒童居隔,家長要怎麼照顧?
A3:台北市教育局說明,0至6歲學齡前幼童必須由一名家長陪同居家隔離,家長會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和孩子一起進行隔離及解隔。
而6到12歲國小學童有2個多元選擇,選擇1「陪同居家隔離」,家長(或照顧者)陪同照顧,家長會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和學童一起隔離及解隔。
選擇2「在家照顧不接觸」,若家裡有一人一室的獨立空間,學生自己在房間隔離,家長可以選擇由輪流陪伴,如此不用指定一名居家隔離者,家長外出也不會受到限制。
▲居隔「3+4」方案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
Q4:教師須打滿3劑疫苗嗎?校外人士可否進入校園?
A4:教育部已發函給各級學校,表示為了提高校園工作人員的健康管理,要求自5月9日起,須打滿3劑疫苗才能入校;若曾確診,持有3個月內解隔通知書,則可暫免疫苗接種證明;若是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打疫苗者,必須每週做一次快篩。
至於校外人士能否進入校園,台北市教育局坦言,校外人士入校均要完成2劑疫苗接種,但原則上家長及訪客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入校比較好。
Q5:小學生何時才能打疫苗?
A5:教育部25日表示,國小預計最快5月2日就能安排校園接種新冠疫苗,到時會請各縣市預留時間,讓家長可以先諮詢或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接種疫苗。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