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遺址內的鼓樓建築依然保存完整。(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位於安徽鳳陽縣,除外界熟知的「鳳陽花鼓」外,這裡還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因此,在明朝建立後,「帝鄉」鳳陽一度被朱元璋欽定為「中都」,與北方的燕京(北京)及南方的金陵(南京)三足鼎立。不過,鳳陽當時經濟較為落後,再加上未曾有政權在淮河一帶興盛,「風水」國運之說成為廢棄的主因之一。
▲安徽鳳陽的明中都遺址考古研究工程。(圖/CFP)
《澎湃新聞》報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多次與群臣討論建都一事。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斟酌,他最終決定以鳳陽為中都。在「衣錦還鄉」、榮宗耀祖思想的影響下,與他一同打江山的多數淮西功臣,都支持這一主張。
朱元璋最初構想為,鳳陽位於淮河以南,周邊有山有嶺,可以據險而守;其次,憑藉淮河至大運河的漕運,建都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朱元璋對南京填湖而建的皇宮,前高後低的地勢不甚滿意,因此,鳳陽建都的大工程便正式展開。
經過近6年的營建,一座豪華、壯麗的明中都正式誕生。從城池規模比較,明中都和北京城的格局相差無幾,頗有成為另一座偉大皇城的前景。不過,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年)視察完後,卻決定停止修建中都,使得這座皇城爛尾。
▲明中都城牆遺址。(圖/CFP)
朱元璋的考量為修建中都過於勞(民)費(財),後世的史學家卻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其一,鳳陽環境不佳,經濟落後,未來或只能依靠江南供應物資,即便朱元璋多次移民至此也無法改變居民生計困難的情況。
其二,幫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名將多出自『淮西集團」,這批權臣利用宗族、鄉里關係擴大勢力把持朝政,對皇權構成威脅,如若定都在鳳陽,可能進一步惡化朝堂的政治環境。
其三,淮河兩岸自古以來未曾出現過大一統的政治中心,即便楚國曾短暫遷都於此也未能長久,對於國祚「風水」而言,絕不可能是泱泱大國的理想建都之處,再加上中都工程奢華擾民,違背朱元璋的樸素節儉原則,因此他決定罷建中都。
▲衛星空照圖顯示,明中都格局仍可清楚辨識。(圖/翻攝澎湃新聞)
經歷過文革期間的破壞,明中都皇城遺址於1982年被定為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安徽省文物部門對明中都進行考古工作的重要推力。目前,明中都皇城的地面建築還殘存有雄偉的午門、西華門城台和長約一公里左右的城牆,鼓樓基座也保存完好。城內外宮殿、衙署、祭祀、禮制建築雖被毀壞,但部分遺跡猶存。
透過考古挖掘研究,印證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啓明清都城的歷史作用,彌補宋元到明清時期宮殿制度轉變的關鍵佐證資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