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俄烏教訓恐反使北京「更相信壓倒性武力」

▲▼烏克蘭基輔市郊的伊爾平(Irpin),平民撤離車隊經過被摧毀的俄羅斯坦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路透社》的專欄指出,俄烏戰爭的教訓,只會使中國更相信壓倒性的武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央社倫敦4日綜合外電報導

路透社專欄作家艾普斯撰文表示,台灣處境與烏克蘭不同,有優勢,也有不同的挑戰。他說,俄烏戰爭的教訓可能促使中國對台採取非軍事手段,或反而認為需有更具壓倒性的武力。

艾普斯(Peter Apps)提到,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最初兩週的戰事中,烏克蘭為了保衛首都基輔而浴血奮戰,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當時做了民意調查,想知道台灣人是否也願意在中國犯台時挺身而出。

民調結果令人訝異。超過70%受調者自稱願意拿起武器,比去年12月底另一項調查的40%大幅增加。

但多數人預料台灣必須獨自戰鬥,期待美國支援的比例從2020年10月的55%降到42%,還有47%的受調者如今認為美國會避免直接干預。

艾普斯表示,許多台灣人並不期望打贏戰爭,只有36%的受調者認為台灣有能力在沒有美國支援的情況下抵抗中國的攻擊。

沒人知道這段時間民調結果變化的真正原因。俄烏戰爭已進入第3個月,原以為基輔會迅速淪陷的西方國家對烏克蘭大舉增加武器運輸,並公開討論要重挫俄國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但顯然,台灣的政府非常關注東歐發生的事,北京當局很可能也一樣。

國防部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室聯合作戰處長林文皇上週宣布,5月和7月的漢光演習將特別借鏡俄烏戰爭啟示。

中國從未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台灣自俄國2月24日侵略烏克蘭後就提高軍事警戒,但官員說,並未發現北京即將有所行動的跡象。不過,中國過去兩年言詞尖銳,在台灣周圍海域和空域的軍事行動也很頻繁。

台灣官員及媒體都說,他們從烏克蘭的存亡之戰中學到不少教訓,從相對價廉的反戰車及防空武器的效率,到維持電力系統和網路運作,並確保正規軍、預備役及準軍事部隊能順利在都會區協同作戰等等。

許多台灣媒體評論還聚焦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顯而易見的領導風範所發揮的重要性。台灣媒體認為,這足以讓台灣當局重新檢討讓總統蔡英文在敵方來襲時躲入地堡的計畫,反而應讓她持續露面以維持民氣,並向潛在盟友和海外支持者喊話,尤其是在美國。

艾普斯說,北京是否允許台灣這麼做,那是另一個問題。台美戰略專家都認為中國會試圖在任何戰爭初期「斬首」台灣領導階層,今年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或許又進一步加強了這個論點。

蔡總統自3月以來就主張,俄國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危及全球秩序」,是美國加強支持台灣的有力論證。美國作為台灣最重要的盟友和武器供應國,在是否捍衛台灣的問題上一向維持「戰略模糊」立場,而台灣方面認為,烏克蘭戰爭正顯示這種做法最終恐導致戰爭更有可能發生。

台灣媒體認為,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其他教訓還包括保護電力和網路、廣播等通訊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雖然俄軍攻擊了通訊設備,但烏克蘭的廣播公司在戰爭初期就保護資源,好讓親政府媒體持續傳播訊息。

早在俄烏戰爭前,台灣就拿自己與烏克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等東歐的前蘇聯國家所面臨的類似存亡威脅做了明確比較。台灣和這些國家一樣正建立自己的後備部隊,俄烏戰爭也促使民眾支持延長義務役為一年的比例大幅上升。

台灣政府和民間在俄烏戰爭中表現出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隨著5月9日逼近,本週末有3個台灣城市將舉辦挺烏活動。5月9日是俄國為紀念二戰終結所訂定的「勝利日」,許多人擔心普丁會在這天大規模動員並摧毀烏克蘭。

艾普斯指出,台灣知道自己的處境與烏克蘭不同,有優勢,也有不一樣的挑戰。俄軍跨越長長的陸地邊界入侵烏克蘭,而中國必須橫越台灣海峽才能犯台。不過,西方國家可透過陸路把大批武器運到烏克蘭,台灣的地理位置卻很容易導致自己被封鎖、外援進不來,但北京也得願意冒著船沉的風險。

他說,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上月沉沒,讓人清楚意識到反艦飛彈相當有效。若中國軍隊上岸,可能會面臨更激烈的大規模都會戰,而烏克蘭的經驗已經提醒大家,一旦出動重型武器,人員傷亡就會急速增加。

美國大量供應美製「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給烏克蘭,可能導致延遲向台灣交貨;同時台灣也限制出售微晶片給俄國,避免俄國用於飛彈上。

艾普斯說,在台灣,幾乎沒人會懷疑北京也密切關注俄烏戰爭,想從中得到一些經驗,畢竟俄國的損失和國際制裁來得既快又嚴厲,在在令人訝異及警覺。

艾普斯認為,這可能促使中國採取非軍事手段來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或者導致中國做出結論,若真要動手,可能就要有更具壓倒性和毀滅性的武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