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熙推測4/1~5/9有38人從輕症變成重症。(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記者楊晏琳/台北報導
國內確診數攀升,在醫療量能緊繃及領藥行政流暢度不足的影響下,恐使高危險族群錯過黃金救治期,使其從輕症直接轉為重症。公衛學者推估,自4月1日至5月9日就有38人因未適當分流,直接從輕症變重症,直言台灣目前最需改善的便是「如何調整醫療量能。」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11)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直播中表示,台灣最需改善的就是如何調整醫療量能,揪出高風險族群,更有效率、精準地評斷住院需求,才能避免患者從輕症跳過中症,直接轉往重症。
陳秀熙提到,若想降低中重症及死亡率,則應實行4項精準防疫政策。首先是利用「精準快篩」找出高病毒量的隱性感染者,或有機會成為中重症的潛在者,再利用「精準RT PCR」找出確診者,並「有效率使用抗病毒藥物」,最後注意「疫苗追加劑施打」,預防重症及死亡發生。
陳秀熙建議,應依照疾病風險精準住院分流、利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對醫療量能進行調整,可避免排擠真正需要醫療資源者。他直言,精準評估輕症中需住院的高風險族群、避免進展為中重症;使用藥物避免中症進展為重症,在阻止疾病進展中皆十分重要。
陳秀熙說明,若要預防Omicron重症並降低死亡率,關鍵就在於調整住院率,住院率越低,就會排擠應住院治療者。回顧丹麥、英國疫情史,這些國家便是因住院率太低,造成精準輕重症分流不準確,才使早期死亡率上升。
不過陳秀熙推估,台灣此波大流行可望在6月中旬結束,屆時疫情將達適應平衡,與全世界接軌成為地方性流感,但仍呼籲高風險族群盡速施打疫苗、決策者調整醫療量能,以避免中重症及死亡率增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