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結束視察台北榮總行程後接受媒體堵訪。(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下午視察臺北榮總急診分流與戶外採檢情況,但一進門就被民眾怒嗆「下台」。對此,他在視察結束後接受堵訪時笑回,「疫情期間大家心情可能不是這麼平靜,過去就好。」
本土疫情延燒,今日新增病例達5.7萬人,各大醫院急診均湧現爆量採檢潮。陳時中在結束指揮中心記者會後,趕赴台北榮總視察急診分流,他大讚台北榮總輕重症分流「做得很好」,配合後續池化檢驗,更可壓低檢驗成本,加快檢驗速度,「無論在理念、工作效率上,都為我們帶來很好的一課。」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單檢體檢驗量能一天可做到3900件,若加上精準池化,一天可做到一萬件。
陳時中表示,台北榮總池化篩檢發展得很早,今天視察發現院方除了做好新冠患者與急重症分流外,分設的多處社區篩檢站,也把風險分流做得很好,之後再對風險不同的篩檢站採不同檢驗策略,風險低可到1:5甚至1:10,風險高則須在1:1,「前端做好風險分流,後續效率就會提高」,這是台北榮總值得學習的地方。
池化篩檢為指揮中心4/1公布政策,為兼顧與維持防疫量能、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使用池化方式提升社區核酸篩檢量為可行的配套措施,藉由早期檢測病毒帶原者,迅速阻斷傳播鏈。若依食藥署核准的試劑靈敏度換算,單一檢體上機可偵測的陽性個案Ct值約介於34-38之間,就算採1:10池化,仍可正確檢出Ct值介於31-35的陽性患者。
指揮中心當時說明,1:10的池化檢驗僅適用於發生率不高的族群,針對高感染風險的疑似個案,仍採用非池化標準流程,維持精準檢驗的要求。池化檢驗模式的採用,可在不影響檢驗結果正確性為前提,除可大量提升社區篩檢校能,亦可有效節約國內檢驗資源,使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檢驗網絡運作永續進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