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情指揮中心昨日(11日)公布新增8例死亡個案,其中3人在家昏迷送醫不治,死後才確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從4月1日至5月9日全台已有38人因為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由輕症轉為重症,希望能採用精準快篩,做好精準防疫,並把握對抗Omicron的兩大主軸,第一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第二是無症狀或輕症調整適應。
▲本土疫情即將到達高峰。(資料照/記者鄭遠龍攝)
11日新增的8例死亡個案皆是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其中3人因在家中昏迷或意識不清,緊急送醫急救無效,死後才確認陽性確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3人都是在發病日當天送醫,病情仍迅速惡化導致死亡,由於年長者病情變化比較快速,家中若有年長者染疫,要注意是否有急遽惡化等情況。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11日在「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直播中提到,台灣前2、3週疫情流行波,基本上與紐西蘭完全重疊,而紐西蘭善用精準快篩、做好自我健康監測、落實輕重症分流,避免醫療資源被占據等防疫政策,達到染疫低致死率的成果。
陳秀熙表示,如果台灣想降低中重症及死亡率,就應該實施精準防疫政策,首先是利用「精準快篩」找出高病毒量的隱性感染者,或有機會成為中重症的潛在者,再利用「精準RT PCR」找出確診者,並「有效率使用抗病毒藥物」,若台灣也能做到精準防疫,6月中旬應該就會走過適應期。
不過,陳秀熙也坦言,從4月1日至5月9日,短短39天全台已有38人因為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由輕症轉為重症,現階段我國最需要改善的就是醫療資源調整,如何更有效率找出應該住院的病患,才能避免更多重症發生。
▲5月11日新冠確診者中、重症分析。(圖/指揮中心提供)
至於要如何對抗Omicron,陳秀熙認為有兩大主軸,首先是預防重症以及死亡,透過疫苗施打和NPI(非藥物防疫法,例如洗手、戴口罩)預防中重症發生,精準快篩早期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避免重症個案進展為死亡。
第二個主軸是無症狀或輕症調整適應,陳秀熙說,為了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的新常態生活,輕症或無症狀者可採自主健康管理及自我監測,有效匡列居隔對象才能避免影響生活,並倡導無症狀或輕症可快速康復的健康民眾是「降低社區流行原動力(免疫保護力)」,而非黑數之獵巫心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