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離APP一天接觸26小時 他變「時間管理大師」原因曝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台中一名網友23日在臉書PO文聲稱,日前收到台灣社交距離APP通知,5月15日接觸確診者時間長達「26小時32分鐘」,讓他超級傻眼,「一天也才24小時,怎麼接觸26小時的?」猜測應該是因為隨身攜帶2支手機,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社交距離APP一天接觸26小時。(圖/翻攝自Facebook/爆廢公社)

▲原PO收到的接觸通知時間都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爆廢公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PO在臉書「爆廢公社」的文章中提到,自己擁有2支手機,也都有下載安裝台灣社交距離APP,結果只有1支手機通知5月15日接觸確診者時間長達26個小時32分鐘,但他沒有跟確診者密切接觸過,推測應該是2支手機都放在身邊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天也才24小時,怎麼接觸26小時的?所以我與我自己接觸這麼長的時間嗎?」

文章公開不到一天,吸引許多網友留言調侃,「時間管理大師」、「有開外掛嗎?」、「校正回歸」、「你會不會是確診大魔王」、「買一送一的概念」、「老天爺多給你2個小時又32分鐘」。還有網友猜測,台灣社交距離APP的運作邏輯,可能是把手機跟確診者手機藍牙接近的時間拿去做紀錄,所以顯示出來的可能是「不計算人數的總接觸時間」,例如同時接觸100名確診者1個小時,收到的通知或許就會變成100個小時。

▲▼ 社交距離APP(圖/記者劉維榛攝)

▲台灣社交距離APP。(圖/記者劉維榛攝)

不過,文章底下也有不少網友抱怨台灣社交距離APP根本沒有作用,早就已經刪除,「月初去2次急診PCR,滿滿都是確診者,接觸時間至少1小時以上,卻沒有任何接觸通知」。

對此,有內行人解釋,台灣社交距離APP是利用藍牙偵測附近「同樣」有裝APP的人,並記錄接觸位置和時間,直到確診者在APP上傳確診資料才會開始比對接觸資訊,而接觸個案在確診前期有潛伏期,系統沒有這部分的資料,等到該個案過一段時間檢驗發現確診,再把資料上傳到系統,往前比對足跡才會知道有誰和個案接觸過,因此造成時間落差,「所以當下會顯示無接觸,過幾天有資料才會有結果,這是用資料比對,不是自動篩檢器,沒上傳資料、沒安裝APP當然就比對不出接觸資訊,資料庫可不會觀落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