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也預估疫情將在本月達到高峰、7月走向低谷,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的COVID-19數據顯示,我國與法國、南韓、英國、德國、澳洲、美國、新加坡、紐西蘭、香港、加拿大、日本等地比較,從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5月23日,我國每百萬人累積病例數、死亡率為最低、致死率則為次低,僅高於紐西蘭。
國內從今年三月下旬,進入Omicron變異株的社區傳播,每天的確診病例數,最高達到90,331人。截至5月23日,累積確診病例數是1,386,640人,死亡病例數是1,436人;今年1月1日至5月23日的累積確診病例數是1,293,191人,死亡病例數是583人。
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高傳染力、低重症與死亡率的Omicron病毒株,旋風般傳播世界各國,很多民眾相當恐慌,我國和各國的疫情比較,確實值得關心,「我們一齊來看看Our World in Data網站的COVID-19數據。」
圖一是比較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5月23日,我國與10國1城(香港)的每百萬人口累積COVID-19病例數,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發生率是最低的,最高的法國是我國的7.5倍。
有部分專家認為,在Omicron流行期間,比較死亡率更重要。對此,陳建仁解釋,圖二是比較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5月23日,我國與10國1城的每百萬人口累積COVID-19病例死亡數,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死亡率也是最低的,最高的美國是我國的50倍。
陳建仁表示,還有人說,要比較疾病致死率會更有意義。圖三是比較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5月23日,我國與10國1城的COVID-19疾病致死率,台灣是第二低,僅次於紐西蘭,最高的美國是我國的12倍。
也有人說,應該要比較全死因死亡率,看看疫情期間的全死因死亡率,比起按非疫情期間死亡率估計的預期值高出多少。圖四是比較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5月23日,我國與10國1城的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超額全死因死亡數,台灣也是第二低,僅次於紐西蘭,最高的美國是我國的218倍。
陳建仁指出,有人質疑說,比較將近兩年半的疫情不合適,應該只比較今年1月1日以來的疫情,才可以看出Omicron流行期間的疫情。表一是比較2022年1月1日前後,我國與10國1城的COVID-19發生率、死亡率、致死率。
數據中顯示,在Omicron流行之前的2020年1月22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發生率是最低的,最高的英國是我國的266倍。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死亡率是第二低,僅次於香港,最高的美國是我國的69.5倍。台灣的COVID-19疾病致死率是最高的,因為萬華alpha病毒株流行事件的感染者,以高齡長者居多。
在2022年1月1日至5月23日的Omicron流行期間,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發生率是第三低,僅次於加拿大和日本,最高的南韓是我國的5.9倍。台灣的累積COVID-19病例死亡率是最低的,最高的香港是我國的49倍。台灣的COVID-19疾病致死率也是最低的,最高的香港是我國的19倍。
陳建仁指出,最近兩個月來,國人在恐慌中,都能繼續把疫苗打好打滿,口罩戴好戴滿,又能勤洗手、避免群聚,才能在驚慌忙亂中,將疫情管控得宜。感謝醫護、防疫、警消、教師、運輸、送貨、超商…人員的辛勞,以及全體民眾的團結一心、互助合作。
陳建仁表示,大家要繼續同命共好,中央與地方合作,不要聽信、轉傳謠言和假消息,踴躍接種疫苗、注意幼兒與長輩健康狀況,有症狀立即快篩、就醫,「我們一定可以很快渡過難關,再次展現我國傑出的的防疫典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