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輔助教材消費爭議頻傳,行政院指定教部要擬定契約納管。(圖/Unsplash,照片人物與本事件無關)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坊間複合型輔助教材已成為熱門的替代商品,但消費爭議也逐漸成長,根據行政院消保處統計,從2016年至今,平均每年消費爭議超過百件,金額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行政院消保處今(26日)表示,已指定教育部為主管機關,盡速研訂相關管理機制,並擬訂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建立健全安心的消費環境。
近幾年家長為了補強子女的課業,除參加補習班或聘請家教外,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坊間紙本及數位的複合型輔助教材,已經成為熱門替代商品,但根據消保處統計,從2016年起,每年平均超過百件消費爭議,有時甚至近200件,而且消費金額經常動輒數萬元到十多萬元,甚至高達數十萬元。
▲學生輔助教材消費爭議頻傳,行政院指定教部要擬定契約納管。(圖/Unsplash,照片人物與本事件無關)
消保處說明,根據各地方政府消費保護官反映,教材業者常以偏遠地區或弱勢家庭為行銷對象,勸誘家長購買長達數年高價教材,行銷手法有所爭議,例如自稱市府政策宣導人員或學校課輔老師等名義,讓家長誤以為跟相關機關或團體有合作或推薦的教材,強調比補習班便宜,還有網路或實體的課程諮詢服務,強化家長對教材期待,使其衝動而購買。
不過,消保處指出,上述業者卻對於應該揭露的消費資訊隱匿或避重就輕,例如強調可以優惠價購得全年級(國小6年或國、高中3年)教材及課程輔導,卻未告知通訊或訪問交易的解約權規定;標榜可分期付款,卻隱瞞實為向資融公司辦理貸款。
消保處認為,考量上述消費爭議對於一般受薪家庭費用實屬可觀,且影響權益甚鉅,行政院已請主管機關教育部,儘速研訂相關業者應注意事項,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以建立一個健全安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購得真正需要的教材商品及服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