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父親打球時仍全程戴口罩,讓專家大讚這名父親為家中幼兒防疫做到位。(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實習記者林郁婷/綜合報導
本土疫情新增許多幼童確診案例,讓家長都心驚膽跳。中研院學者何美鄉即分享有關「病毒攝取量」的故事,表示她和同事打網球時,大多數人都脫下口罩,只有一人從頭到尾都戴著,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對方家中有個一歲大的寶寶,怕拿下口罩會把病毒帶回家。何美鄉直言,「此時,能為幼兒做的就要先做到位,只有父母及幼兒的直接照顧者,才能提供幼兒最可靠的最後一道防線。盡其所能的讓幼兒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若接觸了,也要把接種劑量降到最低的可能。」
何美鄉今(27)日在臉書分享身邊發生的事,表示周三是辦公室例行的網球時間,每個同事打球前都將口罩摘下,她發現只有一人全程戴著口罩,原來是因為家裡還有個1歲大孩子,「打球歸打球,就是不要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
何美鄉表示,「我要說的就是,病毒接種劑量(inoculum)的概念」,這位父親知道,只要盡可能降低病毒攝取量,就能大大減少重症的機會,大人染疫是因為得到了病毒,「但對家中的嬰兒而言,嬰兒沒有攝取病毒,而是大人給的,不管是透過觸摸嬰兒,或透過釋放在家中的空氣中」,所以從嬰兒的角度看,更像是大人給的病毒接種劑量。
她也指出,所謂病毒接種劑量,不是指CT值反應的病毒量,「而是最初使,一個人接觸到病毒時所攝取的病毒量」,如果第一次攝取量太多,體內既有的免疫力無法控制,此時就會增加重症的機率。
至於大眾納悶,「為何台灣小孩罹患腦炎重症的病例很多?」對此,何美鄉則解釋,「當然有非常多需要科學面的探討,才能釐清解答的問題。但此時,能為幼兒做的就要先做到位。只有父母及幼兒的直接照顧者,才能提供幼兒最可靠的最後一道防線。那就是在疫情高昂的階段,盡其所能的讓幼兒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若接觸了,也要把接種劑量降到最低的可能。」
她說,即便是在遠離家中幼兒時每一時刻,網球場上這位年輕的父親,仍然沒有放鬆執行幼兒所需的防疫措施的每一細節。「這故事的啟發是:每一位幼兒的父母,依自家的狀況,及自己的職業,時時刻刻都將減少將病毒帶回家的風險,作為行動目標。在有更先進的科技之前,幼兒防疫仍須回歸最原始的『類隔離措施』。」
▲何美鄉表示,只有父母及幼兒的直接照顧者防疫做到位,才能降低幼兒染疫的風險。(圖/翻攝何美鄉臉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