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節還是先有傳說? 9個端午冷知識「最初非良辰吉日」

▲端午,香包,龍舟。(圖/翻攝中新網)

▲端午節賽龍舟。(圖/翻攝中新網)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端午節到來,應景美食和過節習俗成為街頭巷尾民眾討論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端午的起源有紀念屈原或避瘟保健的各種說法,再加上端午節最初曾被視為「不吉祥的日子」,因此,在古時候的人們多會在農曆五月初五到來的時候以「端午安康」取代「節日快樂」。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種說法沒有依據,跟「惡日」也毫無關係。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的的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在古漢語中,「端」有開始、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描述地方風俗和風土民情的古籍《風土記》中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此外,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端午節別名?

端午節還有天中節、詩人節、浴蘭節等諸多名稱。其中,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部分地區稱作「五月節」。

▲端午,香包,龍舟。(圖/翻攝中新網)

▲端午節製作香包避邪驅瘴。(圖/翻攝中新網)

端午節為紀念屈原而來?

在傳說中,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事實上,在漢魏六朝時期出現「先賢紀念」的概念,當時對端午節的人物紀念各地略呈差異,不過,以紀念屈原的說法在後世流傳最廣。端午節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先有傳說故事還是先有節日,在學術界上仍有爭議。

端午節是「惡日」?

古代醫療條件較差,進入農歷五月氣候開始變炎熱,蚊蠅孳生帶來的百病往往造成古人疫病大流行,因此,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第五日更是毒月中的毒日或惡日。民俗說法認為,連端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此外,還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等不好的俗語出現。

不能說端午節快樂?

受古人對端午「惡日」的偏見,認為端午並非良辰吉日,只能祝福別人「端午安康」,而不能說「節日快樂」。有民俗學者認為,這種說法沒什麼依據,跟「惡日」也毫無關係,甚至在中國大陸北方,部分地方的端午還是「小女兒節」,可以互祝快樂。

▲端午,香包,龍舟。(圖/翻攝中新網)

▲秭歸五彩粽。(圖/翻攝中新網)

粽子的由來?

傳說中,粽子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民眾為不讓魚蝦吃掉其屍體而做成米糰等,投入江中餵食魚蝦而來。事實上粽子出現的歷史相當悠久,一度稱為角黍,其後出現「蒸裹」、「白玉團」等別名。在餡料上,肉、板栗、紅棗等五花八門,有甜有鹹,尤其在宋朝,人們把果品也包入粽子,十分可口。

端午節應景美食?

粽子是人們熟知的端午節必備食物。在大陸各地,還有煮好的大蒜蛋、打糕,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及雄黃酒組成的「五黃」。在江蘇高郵一帶的人們,喜歡在端午時吃「十二紅」,指的是油爆蝦、炒紅莧菜、朱砂豆腐等;還有部分地區要吃「五毒餅」,五毒餅是一種酥皮點心,蓋有紅戳,做成蠍子、蜘蛛等「五毒」的造型。

綁五色線的作用?

端午節除賽龍舟、掛艾草菖蒲、拜神祭祖、打午時水、放紙鳶(風箏)、佩香包等為人熟知,還有給小朋友手腕上繫上五色線的習俗,稱為「端午索」或「長壽線」,也有不少地方在端午節用艾草、菖蒲製作成人形「吸收毒氣」,有祛病避邪、祈求平安的寓意。

▲端午,香包,龍舟。(圖/翻攝中新網)

▲江南傳統五黃宴。(圖/翻攝中新網)

如何避五毒?

五毒即為蛇、蠍子、蜈蚣、壁虎及蟾蜍,古時候人們為了避開夏天五種毒蟲的叮咬,喝雄黃酒成為一種風氣,還有的地方在端午節時把「五毒」做成剪紙,貼在門窗、牆上,或者繫在兒童手臂上;也有地方將剪紙剪成「五毒」造型的葫蘆,寓意用葫蘆「鎮住」五毒。

端午節小孩玩什麼?

古時候沒有手機、電腦,小孩在端午節慶時會玩一種叫做「鬥草」的遊戲,玩法有兩種,一種互以草名對答,對不上為輸;一種比試草的韌性,堅韌者贏。此外,宋代也流行射柳和打馬球,宋明以後,端午節親友間除互贈粽子、香包外,還會以扇子為節禮。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