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研究發現,青少年青春期開始的年齡提前。(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專家發現,許多女孩自6、7歲就進入青春期,進一步研究顯示,1990年代中期的女孩平均10歲左右出現青春期第一個跡象,比過去提早1年多,震驚醫學界。造成青春期提前的原因尚無法確定,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各地案例都明顯增加,專家正努力探尋背後原因。
《紐約時報》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吉林斯全球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赫曼-吉登斯(Marcia Herman-Giddens)1980年代末期擔任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兒童虐待小組負責人期間,首度注意到年輕女孩的身體出現變化,受虐的女孩中有許多從6、7歲就開始發育乳房,令她察覺不對。
赫曼想知道乳房發育較早的女孩是否更容易遭受性虐待,卻找不到任何追蹤美國女孩青春期何時開始的數據,便決定自己動手,針對全國逾1.7萬名女孩進行研究後發現,1990年代中期的女孩平均10歲左右開始發育乳房,比過去提早1年多,且非裔女孩更早,平均9歲就開始發育。
赫曼回憶,這份研究當時震驚醫學界,「他們都目瞪口呆」,但這項發現最終成為醫學上對青春期認識的分水嶺。此後幾十年來的研究證實,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有幾十個國家的女孩青春期每10年就提前約3個月。男孩身上也發現類似現象,只是不如女孩極端。
▲ 青春期提早可能造成女孩心理問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青春期提前可能產生有害影響,尤其是對女孩。相較青春期較晚的同齡兒童,青春期較早的女孩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藥物濫用及其他心理問題,月經較早的女孩成年後罹患乳癌或子宮癌的風險也較高。
目前沒有人知道導致青春期提前的風險因素,以及不同種族、性別之間為何有差異。肥胖似乎有所影響,卻無法完全解釋這種變化。研究人員仍在調查其他潛在因素,包括某些塑膠和壓力導致的化學物質。另外,世界各地都有醫生發現,疫情期間青春期提前的案例上升。
自1970年代以來,肥胖就被指與女孩生理期提前有關。此後大量研究證實,超重或肥胖的女孩往往比平均體重者更早開始月經。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兒科內分泌專家納塔莉.蕭(Natalie Shaw)研究肥胖對青春期影響後表示,「我認為肥胖是造成如今青春期提前的主要原因,這點沒有太大爭議」,但仍有許多較早發育的女孩並沒有超重,「肥胖並不能解釋這一切。」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兒科內分泌專家朱爾(Anders Juul)則認為,接觸化學物質才是禍首。他2009年的研究指出,乳房發育較早的女孩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含量最高,這是一種用來讓塑膠更耐用的物質,生活中隨處可見。但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證明其導致青春期提前,由於缺乏數據,許多科學家對此存疑。
▲ 疫情期間,全球各地青春期提前案例增加。圖為智利青少年接種疫苗。(圖/路透)
壓力和創傷也是可能的影響因素,母親有情緒障礙史和不與父親同住的女孩似乎較有可能提前進入青春期,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的因素也有影響。另外,義大利、印度、土耳其及美國等世界各地兒科內分泌專家發現,疫情期間因青春期提前而就醫的案例增加,但尚不清楚這是因為壓力、久坐不動所造成,還是因孩童與父母相處時間增加,使得家長更容易注意到這種變化。
醫學教科書幾十年來皆使用「譚納標準」(Tanner scale)定義青春期各個階段,若女孩青春期早於8歲,男孩早於9歲,就應檢查是否有性早熟。患有性早熟的兒童會服用青春期阻斷藥物,推遲發育至適當的年齡。
如今部分專家認為,應該降低青春期年齡門檻,否則可能有健康的兒童接受不必要的醫療程序。但這仍存在爭議,許多兒科專家認為,青春期提前的疾病風險仍大,有必要採取預防措施。赫曼等專家也認為,這種變化不該被視為正常現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