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熙提出防疫適應力概念。(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下同)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提出「COVID-19防疫適應力(resilience)」觀念,指出台灣目前已從高峰期逐漸往下降,青壯年及中年族群漸漸產生免疫保護力,加上疫苗施打率高,民眾適應性也增強,足以保護脆弱族群。並預測6月中下旬時,中重症及死亡比例就會明顯下降,「有否極泰來的可能。」
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直播中指出,每個國家都有需要達成防疫適應力的曲線,包括決策者防疫措施、醫療照護、民眾對防疫的看法如獵巫心理等,都在適應力的範疇中。
陳秀熙表示,兒童、長者等脆弱族群,達到防疫適應力的時間通常會比青壯年久。因此當流行到高峰期間,脆弱族群防疫適應力仍非常低,加上這時間點大部分青壯年也都還在適應,所以尚無法用社區免疫保護力來保護脆弱族群。
「可是過了高峰期後,青壯年、中年慢慢產生的免疫保護力,加上疫苗施打,就可以保護脆弱族群!」陳秀熙指出,脆弱族群在流行高峰後,防疫適應力也會隨之增高,這也解釋了大家看到流行高峰後就會安心的狀況。
▲陳秀熙預估,6月底疫情就會得到控制,中重症及死亡比例會明顯下降。
陳秀熙說明,台灣因已達高峰要往下降,無論是從醫療供給者能量的調整,或民眾對疫情的適應性,以及決策者決策方向,都會讓防疫適應力增加,也會讓中重症、死亡比例下降。「台灣在6/5號前,大部分都是以20歲以上中壯年感染者居多,而這也是形成社區防火牆最大的原助力。」
受防疫適應力影響,陳秀熙也預測,台灣整體疫情會在6月底下降、得到控制。透過抗病毒藥物初期介入、醫療量能初期調整,以及族群時間與地理區域防疫適應性,可以預測介入效益達50%時,整體累積死亡率就會下降至16/100000,重症比例也會下降。
「受青壯年保護脆弱族群的影響下,台灣疫情一定可以下降」,陳秀熙預測,6月底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且會是個非常好的數字,有否極泰來的可能。屆時便可以做解封準備,與國際接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