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空心人」增加成挑戰!心理師合作攝影師探討精神危機

▲▼孤單,失戀,自殺,跳樓,憂鬱,分手,頂樓,單身。(圖/翻攝自pixabay)

▲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pixabay)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大學生的自殺死亡率攀升,甚至成為青少年死因第一名,不過在2020年後,似乎更多人關心確診數字,心理師許皓宜提到,在這之後難以查到確切的數據,她發現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為了探討這個侵蝕現代年輕人的重要議題,她與攝影師凌柏瑋合作,以影像和文字創作,揭開這些危機背後的神秘面紗。

許皓宜和凌柏瑋跨界合作,新書《空心人》探討這個侵蝕現代年輕人心靈的重要議題。「空心」是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力。很多人可能陷入了「空心」的狀態,卻不自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皓宜分享,曾有幾次衝上頂樓勸退欲跳樓者的經驗,也曾諮商各式各樣自殺未遂和自殺計畫的個案,而從事這樣的工作十分耗費心力,但看著那些原本無望的心靈,在會談過程中,一點一點地累積起足以迎向未來的希望、完成個人歷程、步出診療室向她道別時,她總會偷偷將他們的神情刻印在心底,當自己遇上人生低潮的時候,這些臉孔無疑是陪伴、支撐繼續前行的力量。

不過在2021年12月6日,是她從事專業工作十多年來,首次在校園中經歷學生自殺成功身亡。她提到,「當自己成為一線的危機處理人員,頂著『當事人第一』的倫理準則,總是得挺起腰桿,期許自己將每一片搖搖欲墜的輕生意志通通『接住』。但是當這些反覆的經驗變成生活日常時,雖然早明白總會遭遇『接不住』的時刻,卻沒料到原來接不住的間隙所發出的巨響,竟也是如此無情地撞擊自己的心靈。」

在許多年輕人身上,她想起也看見大學時期的自己,「活著,卻感受不到踏實的未來和生命的意義。活著,有自我的形體,卻少了發自內心的自信。活著,想要向人靠近,卻缺乏繫緊關係的能力。當人們心中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時,便會用個人獨特的方式,站在自我毀滅的邊緣。所以有時迷惘,有時孤單,有時討厭自己⋯⋯慢慢地,心便空了。守不住心跳的溫度,成為一種『空心』的狀態。」

承擔將近兩個月的校園危機後,她遇見了凌柏瑋,讚嘆「你的影像裡有很多故事,不只是一張照片!」而促成此次合作。《空心人》涵蓋了大量的故事和影像的結合,除了許皓宜身為心理專業人員的視角之外,也有凌柏瑋身為導演的自我探索視角。內容來自於各種生命經驗的改編與重組,無論真實或虛構的,都反映我們每個人皆可能遭遇的現實人生。

▲▼許皓宜和凌柏瑋跨界合作,新書《空心人》探討侵蝕現代年輕人心靈的重要議題。(圖/遠流出版)

▲許皓宜和凌柏瑋跨界合作,新書《空心人》探討侵蝕現代年輕人心靈的重要議題。(圖/遠流出版)

凌柏瑋也提到,曾經他也以為離這種「空心」的狀態很遠很遠,甚至認為自己無法承接此類故事,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幫助這些「具有心裡創傷」的人。「這次透過文字梳理,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去,也才發現,其實我跟他們好近好近,或許該說,生命的某些時刻、某些經驗,總迫使我們面對內心的荒蕪。」

凌柏瑋說,這本書記錄著許皓宜所經驗過的「空心」的狀態與故事,同時也是身為影像工作者的他喚醒自己沉睡過往的歷程。「裡頭有許多文字,是在每一個夜裡獨自窩在房間,默默流淚寫出來的,雖然常常搞得自己精疲力盡,但完稿之後,卻是如釋重負、暢快無比。空心的狀態並不可怕,該恐懼的,是我們不敢面對它。」

透過這些看似放棄、絕望,其實生命力熾烈的每一個故事,透過影像的沉澱與心理投射的練習;文字與影像,同時記錄著那些空洞靈魂的內心獨白,在陪伴與承接的過程中,溫柔梳理「空心」背後的心理議題。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