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圖/《ETtoday新聞雲》)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個月25日在「全國穩住經濟大盤」會議上喊話,要求各地努力確保今季經濟合理增長、促進失業率盡快回落。外界也在觀望大陸Q2經濟若下滑出合理區間,將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今(13日)投書《北京日報》直言痛批,「有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政策執行層面出了問題。」另外,談到疫情防控必然有影響,使經濟全面放緩,實現今年5.5%增長目標將更加困難,但是防疫不能濫用權力,層層加碼就是懶政的表現。
自2008年以來,大陸每年為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在25%至30%之間,但從疫情前幾年開始,大陸經濟出現疲軟態勢。尤其,2020年疫情影響爆發後的衝擊,加上北京堅持「清零」政策,衝擊內外經濟。先前有外資預言,國務院上個月開會的焦急程度是近年罕見,如果Q2經濟跌出合理區間,可能引發企業大規模倒閉,資金鏈斷裂及違約等系統風險。
對此,北京大學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林毅夫投書大陸媒體,首先指出大陸當前經濟面臨「國內外雙重新挑戰」。從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出現比較大下滑,這一下滑趨勢源於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天,還處於下滑周期。
他進一步說,進入今年3月份,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因為Omicron病毒的傳染率非常高,一些地方,像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相繼出現疫情。疫情防控的舉措必然影響到生產、投資、消費各個方面,使經濟全面放緩,要實現今年5.5%的增長目標將更加困難。
▲林毅夫直言,大陸政策執行層面出問題。(圖/pixabay)
從國內的經濟挑戰來講,林毅夫說,「從去年以來面臨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我個人覺得最關鍵的是預期轉弱,因為預期轉弱以後,大家投資就沒有信心,供給就會減少,供應鏈受到衝擊,也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進一步傳導就會帶來就業下降,收入不增長,最終需求也會收縮。」
三重壓力中最關鍵的是預期轉弱,預期怎麼轉弱的呢?林毅夫直言,「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政策執行層面出了問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一些政策執行中的合成謬誤。」
他進一步分析,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一些政策執行中的合成謬誤。比如平台治理、雙碳目標、房地產行業整治、共同富裕,每一項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調控政策和發展方向,但在執行上,一些中長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執行,形成了合成謬誤,打擊了大家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尤其是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信心,而我們都知道,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林毅夫提醒,「提振信心和堅定經濟發展的重心一樣重要,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一定要把這項認識落實到位,在發展中解決國內國外的問題,否則問題只會更多。」
▲ 上海「封控」兩個月衝擊4月經濟指數。(圖/視覺中國)
針對「清零」政策林毅夫表示認同,但也批評不能「在落實當中濫用權力」。有些地方打著疫情防控需要靜態管理的旗號,不讓農民下地。農業與工業不同,農時一誤就是一年,會影響到糧食安全,威脅社會穩定。所以,在落實防疫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科學的原則,因地製宜,不是層層加碼。層層加碼本質上是一種懶政的表現。
林毅夫呼籲,各地在爭取動態清零以後,要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由於疫情已經兩年多,在一些封控城市,很多中小微企業已經瀕臨破產邊緣。必須出台政策共渡難關,像減稅、免稅、減租金、貸款延期等一系列必要措施。
最後,林毅夫強調,救助有要關注受疫情衝擊的個人和家庭。在救急措施之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也要發力,包括支持新基建,為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條件。通過多方的努力,今年保持5.5%左右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是經濟工作應該有的一條底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