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者:1~5月台灣超額死亡3187例 估「376人感染死亡未通報」

▲陳秀熙說明台灣超額死亡數。(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陳秀熙說明台灣超額死亡數。(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記者楊晏琳/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只要有確診就會納入計算,但今年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對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根據相關模型推估,今年1~5月份國內超額死亡3187例,其中約有376人感染死亡未通報。

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針對大眾關切死亡黑數部分做出分析。團隊根據指揮中心日前公布之「經審查排除之確診死亡人數」資料推估,自今年5月至6月12日,台灣Omicron「死亡未通報率」約為12%,即目前可能約有376人感染死亡未通報。但陳秀熙也說,在住院數如此高的情況下,88%通報正確率仍屬高規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秀熙指出,超額死亡的定義,是觀察全死因死亡數(Observed)減去預期全死因死亡數(Expected),簡稱「O-E」。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各國皆可能因為疫情本身及各種不同因素,包含就醫延遲、醫療降載下就醫延遲、經濟困難造成就醫可近性影響及年齡人口老化數目急增等等,打破原有族群的死因分佈與速率,使得觀察死亡數超過預期死亡數,而有超額死亡情形。

▲陳秀熙說明台灣超額死亡數。(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陳秀熙說明台灣Omicron疫情下背景死亡評估。

而台灣因近十年來,正面臨戰後嬰兒潮的影響,疾病負擔相當大,因此在計算預期死亡數時,就必須考慮此因素,意即,能否妥善照顧56至75歲戰後嬰兒潮545萬人口,對超額死亡和新冠死亡率有極大影響。陳秀熙建議,跨國比較時,應著重與同受戰後嬰兒潮影響的日、韓、新加坡比較。

團隊實際估算台灣去年Delta疫情與今年Omicron疫情的超額死亡。結果顯示,2020至2021年「O-E」是負941人,表示Alpha及Delta疫情未造成超額死亡。2022年1至5月的Omicron疫情,「O-E」則是3187人,1至3月405人、4月16人、5月2765人。但他也強調,全世界幾乎沒有國家在Omicron流行後有負超載死亡,主要原因都非疫情因素,而是間接傷害造成。

▲陳秀熙說明台灣超額死亡數。(圖/翻攝自YouTube/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台灣超額死亡數低於其他國家。

和他國實際比較後發現,香港1月至5月的超額死亡比例最高為38%,南韓為25%,紐西蘭與日本分別為9%及5%,台灣僅有4%;再對照同樣受戰後嬰兒潮影響的日本、新加坡、南韓,皆可看出,在全世界國家中,相較於亞洲鄰近國家,台灣屬於低超額死亡。

陳秀熙表示,藉此實證分析可得知,國內近9成正確高死亡通報率,顯示台灣對Omicron疫情死亡偵測及登記,仍屬高規格通報系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