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目前有兩名個案通報懷疑是MIS-A。(示意圖/美聯社)
記者張乃文/整理報導
台灣近期出現2例疑似MIS-A(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通報,指揮中心證實此事並表示,初判都不符合臨床定義,會再提到專家小組討論。相較於孩童罕見地MIS-C,成人版MIS-A是更為少見,指揮中心製作一張圖表向民眾衛教,而《ETtoday新聞雲》也整理相關資訊,供大家了解。
Q1.什麼是MIS-A?
A: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曾引述美國CDC報告說明,MIS-A(成人多系統炎性症候群)是一種感染新冠病毒後,針對多個器官並導致身體炎症增加的嚴重疾病。與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有類似情況,根本原因皆尚不清楚。
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則解釋,所謂MIS是「多系統炎症」,A代表的是Adults;C則是Children的意思。
Q2.誰會確診MIS-A?
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到美國統計分析,該研究收集212人,多發生在年輕族群,平均年齡為21歲、男性占7成。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與兒童不同之處是,心血管系統表現很常見。
黃瑽寧補充,「多系統炎症」這項症狀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
Q3.症狀有哪些?何時會出現?
A:羅一鈞說明,確診到MIS-A發病間距平均28天,範圍則是從20天到36天範圍,一般而言確診後三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主要常見症狀有5大項,包括發燒96%、低血壓相關症狀60%、心臟功能低下54%、有呼吸困難有喘52%、腹瀉52%。
根據美國CDC指出,MIS-A病例定義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三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大於38度,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三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三項。
羅一鈞說,主要臨床標準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新發左右心室功能障礙,另外還有2或3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皮疹合併非化膿性結膜炎」,但心臟驟停不符合此標準。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目前國內疑似MIS-A個案須提到專家小組討論。(圖/指揮中心提供)
邱淑媞也引用美國CDC資料提醒,出現持續發燒,並且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有疹子、嘔吐等任兩項症狀以上,「要懷疑MIS-A」;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出現意識不清、醒不來或無法保持清醒、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其他任何嚴重不適,應立即緊急就醫。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使用123法則歸納: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1個先決條件指的是「必須是新冠感染後」,無論是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李建璋也認為,民眾可以更簡化,新冠確診過後突發高燒,就要就醫檢查。另外,只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發生眼睛發紅或皮膚紅疹,如果出現,屬於非常特異的症狀,應特別留意。
▲MIS-A病例定義。(圖/指揮中心提供)
Q4.確診MIS-A的機率高嗎?
A:羅一鈞指出,前年新冠疫情流行約半年之後,有流行國家略有注意到,相較於MIS-C是更罕見的疾病,國內目前尚未有真正被定義為MIS-A的個案。
黃瑽寧解釋,據統計,多系統炎症發生率在小孩特別多,到青少年越來越少、成年則更少。
Q5.MIS-A的嚴重程度?有什麼方式可預防?
A:李建璋說明,心臟是相對容易被攻擊的地方,有50%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成人整體死亡率高達10%,較兒童的1-3%死亡率高出很多。醫師提醒,相對Omicron而言,MIS-A對成人的危害性更強。
黃瑽寧則提到,MIS-C在兒童身上的死亡率可能是1%,但到了青少年死亡率會增加,成人死亡率會更高;根據研究,光是青少年得到MIS-C的死亡風險,就高於小小孩約16倍。
黃瑽寧也說,MIS這類症狀越早使用抗發炎藥物,理論上死亡率是可以降低,但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打疫苗一定是最好的防護方式」,若真的發生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兩個關卡有守住,基本上不需要太過擔心、害怕。
Q6.國內有MIS-A疑似個案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已收到2例疑似MIS-A通報,但2例初判都不符合臨床定義,將提到專家小組討論。兩名疑似個案狀況如下:
首例疑似個案是一位6月初公布的死亡個案,為50多歲男性,染疫11天後出現有多器官衰竭的情形,當時診斷可能有心肌炎和肺炎狀況,後續經過病例檢視及病例定義對照後,初步判斷沒有臨床標準提到「發燒38度」症狀,所以初判無法符合MIS-A病例定義。
另一例則是先前新光醫院收治的個案,染疫後又出現肝、腎等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不過病例檢視沒有發現嚴重心臟疾病的必要臨床條件,初判也不符合病例定義。
讀者迴響